•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触摸乡土 感悟农声

  假期前,我和几位小伙伴组成了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赴南平市建瓯市鲜食玉米调研实践队,在前期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建瓯市耕地面积大,鲜食玉米播种面积大,鲜食玉米产业化也做得很好,因而我们计划赴南平市建瓯市进行实地调研。7月19日,我们在叶德练老师的带领下到达了建瓯市东游镇,开启了为期8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们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走家入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农户们鲜食玉米的种植情况,重点询问肥料施用情况和农药品种及用量,二是进行取土工作,我们在叶德练老师的带领下严格采用土壤取样方法规范钻取土壤样品,最后对每一份土壤做详细标记。后期通过土壤养分测试,我们可以摸清土壤养分丰缺状况,推动农户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最终提高农户科学种植水平,助力鲜食玉米产业绿色发展。

  实践活动的内容虽然听起来简单,但我们在实际过程中想要完成调研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首先要克服同陌生人交流的恐惧,我们刚开始进行调研的时候大多羞于和农户们开展进一步沟通,或是同农户们的讲话太过唐突,以至于我们常常遭遇农户们的拒绝,在最后在我们的相互配合下我们终于能够向农户自如地介绍我们的来意,以及通过迂回的方式获得农户们无法直接表述清楚的内容。

  同时,天气的炎热也是实践过程中的一大阻碍,有时我们到村子里面的时候农户们正在田地里面干活,我们就必须要顶着大太阳去田地里面寻找农户,一次调研结束,我们的后背都湿透了。虽然辛苦,我们会相互鼓励,以饱满的热情完成每一天的任务。

  实践过程中不仅有困难,还有许多惊喜。我们去村子里是要寻找玉米种植户,但村子里面的农户不全是种植玉米的,还有的村子比较大,导致我们不太容易通过挨家挨户询问的方式找到足够多的玉米种植户,很多时候我们许多小组的调研工作就因为找不到玉米种植户而停滞不前,幸运的是,我们总会遇见热心的叔叔阿姨,他们领着我们到一户户种植户家里,同时提前替我们表达了来意,打消了种植户对我们的疑虑,使调研工作更顺利地进行,后来我们聊起这些叔叔阿姨,都打心眼里感激他们。?

图为实践队在村民家中调研。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高佳怡 摄

  这次实践活动中,我们走访了3个乡镇,14个村庄,完成了123份问卷,在这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村庄存在着共性的问题。

  首先是种植问题,许多种植户的田地上都布满青苔,土壤呈现红色痕迹,这是土壤施肥过多,酸化严重的表现,与农户们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许多农户们确实是存在施肥不合理的情况,其实这些农户们的肥料施用量可以减少到原来的一半,这可以极大地减少农户的种植成本。

  其次是销售问题,这两年农资成本大幅度上涨让农户的种植成本增加,但当地市场行情波动大,种植鲜食玉米收入不稳定。

  最明显的是劳动力问题,我们在村子里调研的时候基本上都看不到年轻人,村子里50岁以下的青壮年基本都在外打工。

  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实践活动的最后,我们在叶德练老师的带领下为农户们开展技术宣讲课,叶德练老师循循善诱,运用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例子向农户们讲授合理施肥的重要性,助力农户们科学种植,最终实现节本增收。我们同样认识到科学技术、科学观念真正地在广大农户中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通讯员 钟巧灵 高佳怡)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