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探寻乡音:时光知味,岁月沉香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五千年文脉涵养了巍巍中华。要想读懂中国,方言这一交际工具视角不可或缺。7月10日至7月25日,我作为安徽师范大学“徽韵古情,探寻乡音”方言童谣采录调研团队的一员,在宣城市宣州区和郎溪县两地进行了线上线下双线并行的实践。

图为电子版《宣城县志》资料。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梅邱雅 供图

  不可否认,推广普通话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实大有裨益,但是有些人完全忘记了自己的根,抛弃甚至鄙视方言。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根源,是因为他们渴望身份的转变,以至于迷失了方向。保护方言文化,首先就要剥离“身份歧视”。说方言绝不等于“水平低”,只要注重场合和交流对象即可。无法包容和欣赏地方语言文化特色的人,才是真的“水平低”。而且同时掌握方言和普通话的人在社会中可能会更有优势。

  在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中,我联系了宣城市和宣州区的多个部门,如教育体育局、文化和旅游局、文化馆、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但情况并不乐观,几乎没有部门负责相关事宜。

  说实话,那段时间我的压力很大。作为团队的队长,在实践前期每天都会有很多队员来反馈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之我们是分布在安徽省内各市分别进行实践,每个人的情况又不能一概而论。

  但是,我一次又一次地告诉自己:“既然当初选择了带队,就不能半途而废。”如果连我都丧失了希望,怎样才能传递积极乐观的心态给队员们呢?此外,也非常感谢我的两位副队长,如果没有她们,也许我很难坚持下来。

  调整心态后,我和朋友又实地走访了多个部门。这一次,我有幸遇到了三位热心友善的老师,他们给我提供了线索和思路,并帮忙联系了发音人和采访对象,确定下来的第二天,我就在舅妈的陪同下前往了郎溪,并顺利完成了线下工作。采录工作完成后,郎溪县金桥学校吕校长结合具体例子介绍了当地方言,并分享了一些童谣,十分有趣。

  所有的经历都是宝贵的,我认为在坎坷中也能学到很多,同时我暗暗下定决心,未来一定要做一个为他人“撑伞”的人。

图为采录方言的过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梅邱雅 供图

  经过探讨和思考,我们就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总结了以下几条思路:首要任务是深入基层,做好音频、视频和文字等资料的收集整理;积极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同时在民间多多发掘志愿者;构建一种和谐共生的语言生活环境,在交流时充分考虑场合和对方的心理状态,不鼓吹方言或普通话任何一方;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呈现方式,推动方言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和日常生活,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资料和分布在广阔大地上的乡音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保护方言不是把它保存在玻璃罩子里,而要把越剧、粤剧、南音、黄梅戏等地方戏唱遍全国,甚至唱到世界舞台上,让更多人接触和欣赏这些传统文化,进而了解和学习方言。

图为吕校长和队员梅邱雅的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梅邱雅 供图

  普通话或许可以让我们走得更远,但方言却可以让我们记得是从哪里出发。使用方言交谈时,我们仿佛置身于一种情境:熙熙攘攘的乡亲、明明灭灭的灯火和长长久久的烟火气。

  从保护传承现状来看,方言文化的前景似乎渺茫。当时代的浪潮将所有人裹挟,会有多少人不忘乡音?我们团队的工作最终能取得真正的成果吗?清晰明确的目标,一以贯之的坚持,点滴微小的积累会决定最终结果,早有前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一百多年前,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在中国各地调查汉语方言多达20多种,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方法,构拟汉语古音系统,最终写就《中国音韵学研究》这部巨著,开创了中国音韵学的新时代。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我们坚守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北海虽赊,扶摇可接,时代的考题已经列出,中国青年的答案正在写就。(通讯员 梅邱雅)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