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以水之精神 孕育一代又一代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运河水见证了邵伯古镇从古至今的成长。2022年8月4日,江苏警官学院实践团队“运河护卫队”来到邵伯古镇,感受在京杭大运河下润泽下邵伯古镇的风土人情。

  这是一条古街,而我从未敢想象,水,竟然有如此巨大的能力,可以滋养一群人、一条青石街,甚至是一座古镇。是水啊,赋予了这座小镇那么多的活力。小平房的木头门,是在运河水的灌溉下顽强生长出的古朴老实;小平房的水泥墙壁,是在运河水的稀和下涂抹出来的遮风挡雨;小平房烟囱的炊烟袅袅,是在运河水的淘洗下漫延出的平淡幸福。

  运河水给古镇人民带来了太多的平安喜乐与生机活力。《尚书》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透过安居乐业的小小邵伯古镇,我也看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运河不舍昼夜润物细无声而万物生,神州夜以继日造物悄为民而社稷昌。

  三里长的石街,好似一条长龙,头南尾北,镇南的南塘,好似龙饮水的仙池,而与石街构成垂直的巷子,就像龙的爪子,向东西延伸,一一对称,西连古运河,东接里下河。石街似龙,我想是不是因为此地有水润民,所以天龙也选择在此安身休憩,从而加持了祥瑞之兆呢?

  想当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都会选择在此处的大马头停岸歇脚,可见,邵伯古镇,也曾是京杭运河线上闻名遐迩的繁华商阜了,而石街的长龙模样又与乾隆的“龙”相呼应,这不免又为邵伯古镇增添了一丝贵气。历史的车轮向前滚动,往日的繁华码头现如今回归了朴实生活,供给人们洗衣做菜是自己最后的傲气。

  水,经得起繁荣时的船舶往来,也耐得起平凡时的零星人散;人,要戴得稳高贵皇冠,也要受得住九九八十一难。

  果然,运河之水,造人,养人。万物依水而存,人因水而“贵”,也因水而思。

图为邵伯古镇石街图景,巷口为乾隆时期大马头停岸处。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解天然 供图

  曾经,历史画轴的开端上扎着红头绳蹦蹦跳跳穿过青石巷的小姑娘,如今已是银白色齐肩短发坐在板凳上安安静静望向另一街头的耄耋老人了,她坐在历史画轴的末端,期盼着另一幅画卷的展开。京杭大运河还是那个京杭大运河,可是流过同一块石头的水,早就不是以前的水了。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还是那个人,可是我早已经不是那个我了。逝者如斯夫,流淌过去的,带走了太多。是谁的青春,是谁的迷茫,还是谁的成长?而后继流淌过来的,又带来了谁的黄昏,谁的透彻,还有谁的迟暮?

  或许亘古不变的,就是我们对文明传承的期望。运河水从未抛弃的,是对自身生命力的肯定。仙人掌亦能在沙漠中顽强生长,一次偶尔的雨的垂怜便能在荒漠中绽放出最美的花。人也是先在陆地上开垦荒田,运河的灌溉,让小日子越发红火。人硬水润,而水养人,坚毅而又柔和,邵伯古镇的人民,定是幸福一生的,也是最具有风土人情的。

图为队员采访邵伯古镇居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解天然 供图

  这位古镇居民,受访时提起这座古城、这条运河,脸上幸福的笑容从未放下过。“好......我过得很好......”就这一句简单朴素话语,却是我听到她对运河生活最高的赞赏。

  运河水灌溉田地、粮食丰收、赚钱入裤兜、盈余买房车,这是这一条石街大部分居民的生活,简简单单,勤勤恳恳,辛苦却又甘甜,身体劳累而生命力旺盛。

  老人望向我们的眼神中是有光的。不仅仅是她,更多的老一辈看向我们的时候,都是有光的。他们老,我们新;他们身形逐渐萎缩,我们身板逐渐硬朗。眼神中蕴含的是什么光?是运河润泽下的幸福之光,是人虽到迟暮却无悔一生的满足之光,是希望我们茁壮成长发光发热的殷切之光。

  我想,京杭大运河孕育了太多太多,也低吟了太多太多。她不仅仅造福了邵伯古镇,更是孕携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信仰,不停息地向前流淌,一直流淌......(通讯员 范玲婕)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