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双槌一响间,英歌魂永驻

  8月2号下午,我和韶关学院返家乡小伙伴在汕头市潮阳区南桂坊集合,在这里,我们同心振乡队见到了南桂坊英歌舞的负责人肖志猛。肖老先生是一位非常和蔼的人,在他的介绍下,我们对潮阳的英歌舞有了一定深入的了解。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潮阳人,对于我的家乡一直是存在一种无法言说的自豪感,不仅仅来自于内心,更多的是一种乡土情怀。大家都说,潮汕人很团结,但这份团结体现在哪里,我想,透过英歌舞我们便可略知一二。

  在我的记忆里,每到过年我都可以见到英歌舞表演的场景,那是什么样的一个情景呢?影响最深的就是两排人,面上画着脸谱,身着水浒中的服饰,手执双槌,大家或随着哨子声,或随着锣鼓声,变换动作敲击着手上的双槌,双槌之间的碰撞声响彻于人群之中,气势阳刚,雄浑有力。在这种情景之下,我的内心总会有一种难以用语言诉说的情感,长大了之后才慢慢懂得,这可能就是一种民族间情感的共鸣。

 

图为英歌舞表演。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肖露莹 摄

  在老先生的介绍下,我了解到我们南桂英歌是属于老英歌的一组,在历史的变迁中,英歌舞也在逐渐与时俱进,但总有一些人想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原汁原味的传承下来,南桂英歌便是这样一支英歌团队。南桂英歌是新中国成立后棉城最早组建的英歌,其表演风格特点便是:快慢结合,舞姿多样,雄壮大方,传统味道浓郁。我很庆幸我生活的小镇有这样一支拥有多年历史的英歌队,我也觉得很幸运能去了解我们潮阳的英歌,了解属于我们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为队员采访负责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肖露莹 摄 

  在采访中我问到老先生我们的英歌是如何传承时,老先生告诉我,英歌的传承是要依靠人们一代代的身体力行去学习。至于学习是自愿的,年龄不限,地区不限。“只要你想学,我们就免费教”,这是老先生的原话。在和老先生的聊天中我了解到最小的学习者年仅8岁,最年长的英歌表演者已有81岁的高龄。由此可见,我们对英歌这一非物质文化的喜爱和传承的责任感。

  在交谈中过程中,老先生向我们分享了一件趣事,之前在他们这里学习的孩子们在学校的六一汇演中就表演了英歌舞,服装等就是南桂英歌队免费提供的,脸谱是小朋友自己画的。老先生在分享这件事的时候脸上透露出的一种自豪,我觉得更多的还有欣慰吧。当我问老先生:你觉得英歌舞会消失吗?老先生不假思索便告诉我说:不会。我问他原因,他告诉我,英歌舞是潮汕人信仰的寄托,只要我们信仰一天不灭,英歌舞就会一直传承下去。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可以清楚看到,他的眼睛里是有光的。英歌舞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舞蹈,一种文化,一种民族符号,更多的还是属于我们的信仰寄托,在同样的信仰下,才是我们团结的一大原因。英歌舞不仅是潮汕人民的智慧结晶,更是潮汕人民百年历程中的精神寄托和支柱。

 

图为往年英歌舞表演队员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肖露莹 摄

  在人们心中,说起潮汕人往往会想到“商”这一字,但英歌舞的表演,随着一队队梁山泊好汉的出场,传出一阵接一阵的铿锵击槌声,也传递着潮汕人民正义和诚信的价值观,也向外界诉说着潮汕人民内心的追求,更是激起了潮汕人民内心深处的情感,从而产生共鸣。

 

图为同心振乡队和负责人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肖露莹 摄

  文化不仅是民族的血脉,更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面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口头上的空谈,更是需要有人身体力行的学习,才能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中将我们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英歌舞也是如此,教则传,不教则不传,老一辈的人尚且如此重视我们的文化,那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更要去守住我们心中的信仰,保护、传承好我们的文化,在这双槌敲击之中,守护我们的英歌之魂!(通讯员 肖露莹)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