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实践中促儿童成长 于活动强自我信念

  在这个暑假,为了能够在实践中奉献我的青春,同时了解乡镇儿童的健康成长,促进普通话的推广,我于2022年7月21日至8月4日加入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人文学院“海鸥青年”七彩志愿服务前往个旧大屯开展“守护朝阳,助力成长”的支教志愿活动,之后又前往红河县浪堤镇开展主题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三下乡”暑期调研实践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于人来说,最大的欢乐、最大的幸福就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 ”我们每个人都是渺小的一粒,但汇聚起来,也可以散发巨大的力量。在这个暑假,我加入了我们学校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人文学院“海鸥青年”七彩志愿服务队,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支教活动和推普实践。

  因为曾被别人温暖过,而我也想成为那个别人,去温暖其他人。在初中阶段遇到过一个超级好的支教老师,她的存在如同光一般,照亮那个西南小镇一个小孩的梦。在看到学院招支教老师的时候,自己毅然决然地去面试,想在这个暑假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7月21日,是我们进行支教的第一天。我们在去到个旧大屯社区后,因为正值当地彝族火把节,支教活动只能推迟三天。在这三天里,我们加入彝家儿女的火把节。火把节当日的早上,我们去看当地居民的表演,他们表演了车灯、舞龙等节目。夜幕降临后,彝族的火把节才刚刚开始。活动的负责任提前搭好木队,随着活动的正式开始,点燃火把。彝家儿女穿着民族盛装,手挽着手围着火把一起载歌载舞。在那一刻,我们团队的全体成员加入到篝火晚会当中,火焰的红光印在我们每个人的脸上,打歌的脚步紧紧跟随在一起,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彝家儿女的热情似火,也诚挚地希望他们以后的生活红红火火。

  次日,我们参与大屯社区进行的疫情防控宣传,为疫情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我们也进行了田野调查,走进大屯附近的村镇,去了解他们的脱贫攻坚的具体情况。村子旁的荷花池勃勃生机,寓意着当地人民生活也蒸蒸日上。

  在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中,我们团队为社区儿童开设了包括心理健康、美术、手工、音乐、科学、安全教育、爱国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方面内容的19门课程。我为孩子们讲授了四节课程,他们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与感动,课堂上的积极回答问题,离别时的拥抱与礼物,让我觉得这一切都值得。

  支教结束之后,我们团队又前往红河县浪堤镇推广普通话。在普通话的推广和普通话的调研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对浪堤镇中心小学的保安进行问卷调查。在问卷填写完成后,我问了叔叔一些关于哈尼族语音的问题,他都耐心地告诉我。因为平时对语言很感兴趣,与叔叔的对答,让我把理论知识践行到实际当中,受益匪浅。而这次普通话的推广,我也进行了大班教学,以前都是一对一辅导或是学生很少,这次的体验,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师梦。

  这个盛夏,我们和孩子们挥手告别,再回头望望支教的教室,夕阳透过树荫投到桌子上,亮光在不停的跳跃,仿佛是孩子们前几天还在这里欢声笑语。合上门,这次活动已经圆满结束,只留下美好的回忆。与孩子们约定好,各自努力,然后我们一起在顶峰相见。(通讯员 汤绍丽)

图为队员在浪堤小学给同学们上普通话的相关课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吕明珠 供图

图为队员与大屯小朋友们的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吕明珠 供图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