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身为烛火,点亮微光

  为积极响应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号召,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今年暑假南开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萌芽计划”支教团队赴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孙聚寨乡东张小学开展了为期十四天的支教夏令营活动,而我很荣幸地成为团队中的一员,与同伴们一起背着行囊,怀着期待深入乡村,迎来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大型支教活动。

  我仍记得支教的第一天,我早早起床洗漱,内心满是紧张与不安,虽然出发之前我已在脑海中想象过无数次第一次上课的场面,但当真正站上讲台时我还是紧握着手心,攒满了汗水。课堂上孩子们不时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我,显然对我这个有着陌生口音的女老师充满了兴趣。课后有孩子围着我,好奇地问着各种问题,“老师,你多大呀?”“姐姐,你是哪个学校的呀”……一个个叽叽喳喳地像可爱的小麻雀。孩子们的亲近和热情缓解了我第一次上课的紧张情绪,慢慢地我可以从容地走上讲台,流畅地讲完一堂课。

  而我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如何管理课堂纪律,营造一个有秩序有效率的课堂环境。也许是对我这个“新手”老师缺乏敬畏,课堂上总有学生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在一节课一节课的摸索过程中,我总结出管束课堂纪律的几条法则:首先我必须严肃认真,让学生明白课堂不是儿戏,其次在课堂上实行奖惩机制,表现好的学生适当给予奖励,表现不好的学生进行适当惩戒。 渐渐地我能够充分控制并调动好课堂,学生们学习的劲头也更大了。

图为实践队员在上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汪小兰 供图

  时间一天天流逝,从离别前夕开始,分别的情绪就在慢慢酝酿。我发现我的办公桌上开始多了很多小手工,有纸折的千纸鹤、飞镖、小船、爱心等等;下课后涌入办公室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他们会围在我的身边,央求着我陪他们玩游戏,会和我分享他们喜爱的零食。我想这大概就是孩子们表达喜爱与不舍的方式吧。

  印象最深刻的是支教的最后一天,当我向孩子们分发礼物、写明信片的时候,不少孩子都泪水盈眶,清澈的眼眸里尽是不舍。有几个孩子还专门写了送别信,白色的信纸包在纸折的信封里,信封上还用彩笔画着一个梳着马尾、戴着眼镜的女老师,信里他们用歪歪斜斜的字体倾诉着离别的不舍。有孩子问我:“老师,你明年还来吗?”听到这个问题,我一时语塞,我无法给予肯定的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明年会有新的队员接过这公益支教的火把,将这份温暖传递地更远,更久。

图为实践队员和孩子们在一起。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汪小兰 供图

  我经常思考:“去支教我能做些什么?”当我看到孩子们简单的饭食,简朴的教学环境,偏远的乡村地形,我想这十四天里真正重要的也许并不是我教会了他们什么知识点,而是我到底带来了什么、改变了什么。有孩子问我:“老师,你的学校大吗,漂亮吗?”“老师,大城市好玩吗”,小小的脑袋里对外面世界充满了好奇。所以在授课之余,我也向孩子们介绍天津的风土人情,鼓励他们勤奋学习,长大了去领略外面世界的精彩,去追寻更广阔的天地,去创造自己有价值的人生。我很希望在这短短的十四天支教里,我能作为桥梁让孩子们看到外面缤纷多彩的世界,希望我能在他们心中埋下追逐梦想的种子。

图为实践队员和带队老师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汪小兰 供图

  时间如白驹过隙,支教生活很快就过去了。这段日子里,有苦有乐,有悲有喜,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成长,愈发坚强。很幸运能在短短的十四天里和这一百多个孩子相识,他们将成为我心底最柔软的惦念。(通讯员 汪小兰)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