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实地调研鱼灯 感受非遗魅力

  2023年7月,安徽师范大学“守艺?创新”大学生非遗鱼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先后前往无为和歙县对不同地方的鱼灯进行调研。 

  未加入鱼灯调研团队之前,我对鱼灯的了解仅仅只是停留在安徽师范大学运动会上的一席鱼灯舞,那一夜的灯光和美好合着《大鱼》的音乐声给我的心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使这般我也未曾深入去探究过它的历史起源和背后的故事。机缘巧合加入团队,先后跟随团队前往无为和歙县,从鱼灯的两个发源地来继续探究非遗文化的魅力。 

  仍然记得第一天的太阳,我们a队成员们揣着满满的激动兴奋踏上了调研之旅,经过漫长的路途终于到达开城镇,与侯咀鱼灯会的会长范文友先生见面。范文友先生对我们团队的到来感到非常高兴,并对我们的提问进行了具体的回答。从他的话语中我们逐渐拼凑出这里鱼灯发展的历史,根据县志记载,早在1000年前的宋朝,当地便有了鱼灯,并且一直传承至今。在下半年过春节前,老师傅做好鱼灯后,会进行一场盛大的完灯仪式,从观音娘娘那里把鱼神请下天,一直舞到正月十六。之后鱼灯会火化进行祭祀,送鱼神归天。据了解,舞鱼灯的传统与无为的地理环境是有分不开的关系,无为水系发达,水域面积广阔达47.86万亩,境内溪流交错,有裕溪河、永安河、西河、花渡河等水系约260公里,且水质优良,所以当地在古时候不便打猎、种地,都是靠水而生,靠打鱼来维持生活。于是老百姓们便将鱼灯舞当成一种寄托,希望用这种方式来祈求鱼神的庇护,希望风调雨顺,子孙旺盛,饱含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据侯咀鱼灯会会长范文友先生的介绍,我们知道了侯咀鱼灯是有八条不同的小鱼和一条大的鳌鱼组成。八条小鱼两两一对,分别是鲤鱼、鲫鱼、桂鱼、黑鱼,对应着头红、二绿、三黄、四黑。八只小鱼身上分别写着“天、下、太、平、人、口、平、安”的字样,蕴含着百姓们对生活的祈盼,同时这些小鱼的鱼脊上画有一些图案,分别对应的是八仙的武器,同样是古时百姓们对生活平安顺遂最质朴的表达。 

  与范会长的交谈中,我们也感受到鱼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窘境,那就是资金不足。目前鱼灯会的举办主要还是依靠村民们的捐资,资金的短缺一直是其发展路上的一大难关、鱼灯会建立之初资金就比较困难,市政府也只能拨款大概一万元,还是村里人出于对鱼灯的热爱和支持,慷慨解囊才集齐了启动资金。之后村里老一辈的人不忍这喜庆美妙的鱼灯舞逐渐没落,每年坚持出去演出,出演所得的奖金一分不要,全部捐给了鱼灯会,再加上无为市文化馆、开城镇综合文化中心、新生村村委会的大力支持,才有了今天的鱼灯会。而想要鱼灯真正的走出无为还是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需要构建平台,而这些归根结底还是需要资金帮扶。 

  第一天的最后,范会长与a队成员以及他相伴半生的鱼灯合影留念,在思考良久之后,范会长给团队寄语中写下四个字:传承鱼灯!里面充满了对非遗鱼灯传承的呼吁与期盼。而第一天的旅程也让我们更加了解无为侯咀鱼灯的发展历程以及背后的故事,让我们更加坚定地关注并支持非遗鱼灯的传承工作,为期发展注入自己的力量。 

  旅程的第二站,b队成员来到无为市街道随机邀请当地居民进行有关鱼灯的问卷调查访问。其中问卷交流主要涉及鱼灯文化了解与参与程度、鱼灯文化了解与参与意愿以及针对与鱼灯相关联的文化生活所提出的建设与改善意见等。经整理汇总,各组成员共累计调查十七人次,包含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等不同年龄阶段。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不同居民对于相同问题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差别较大样本存在。据分析,市里常驻居民多对鱼灯文化无甚了解,即使是较年长的前辈,多数对鱼灯略有耳闻,未曾真正接触实体文化活动,而访谈结果较好的是无为市文化馆邻边一家店铺的老人,她曾在文化馆展演厅内观看鱼灯表演,并对黄梅戏等其他传统文化活动也多有接触。而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返程车站旁偶遇的一位老奶奶则向鱼灯小组成员发出来她的感慨,奶奶年轻时,无为每逢正月都有鱼灯表演,但随着社会后期经济的发展,年轻力壮的人都陆续外出务工,鱼灯传承人又年龄渐长,举不动鱼灯,更舞不动鱼灯,慢慢地鱼灯就被遗忘了。这不禁让我想起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的两个创造原则——“脱胎换骨”“以故为新”,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传承和创新。且不谈创新,由于传承人的高龄化、接班人的位置空缺,传承之路便愈发曲折,人们接触到非遗鱼灯的路径也更加少,社会处境日益艰难,在时间的作用下,走向黯淡似乎再寻常不过。 

  看着b队发回来的问卷结果和访谈内容,一股忧伤萦上心头,鱼灯舞重回市井长巷里不仅需要不断的宣传,也更需要新鲜的血液。当文化仅仅停留在纸面上,那这种文化便会慢慢消亡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一次也让我们感受到鱼灯的传承之路道阻且长。 

  第三站我们前往无为市文化馆采访非遗传承人任俊堂老先生,任俊堂也坦言道“我们这个鱼灯表演要求是很高的,它是一个体力活,需要表演者通过舞动,奔跑等动作来进行表演,这就要求表演者最好是年轻人,但是现在好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这就让我们无为鱼灯表演的传承有些难以进展。还有就是,要想传承好无为鱼灯,更需要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与我们第二天的调查情况相吻合,即使老一辈对鱼灯传承十分上心,但却仍然无法避免这一困境。和老先生的访谈后小组成员都有所感悟“非遗鱼灯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连接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传统文化的纽带。”非遗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是我们可见、可亲、可参与的现实生活,我们对非遗的传承,是对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的再认识,是对传统之美、生活之美的再感知,也是不断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经过这一次的交流,我们也更加期待有新的血液加入鱼灯传承的路上,而我们也正在路上。 

  第四站我们前往无为市东营潘,采访东营鱼灯传承人潘可胜,了解这里鱼灯的历史。老先生骄傲地向我们介绍:“全国玩鱼灯的有很多,但是东营鱼灯凭借其独特的造型和舞蹈形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早在2010年便入选了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无为其他鱼灯不同的是这一共有八只鱼,分别为朱红、翠绿、土黄、蓝灰、大红、浅绿、浅黄、黑八种颜色。他们造型生动,舞动起来动作美观。而这里的鱼灯是由竹篾扎制的,蒙以纱布并在上面排胶,然后在上面绘制图案。鱼灯上的八仙和祥云图案,寓意着村民“各显神通,飞黄腾达”。其实这些花纹图案是古时候们,百姓用自己朴素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祈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潘老先生最后用纸笔写下他对鱼灯的衷心的祝愿,他希望政府可以多多举办舞鱼灯的活动,让非遗鱼灯走进每一个百姓的心中,让非遗传承不仅在生活里,更在文化中,铭刻在基因里。 

  第五站我们来到了黄山歙县,与汪满田村非遗鱼灯传承人汪春燕女士一起继续探究这里的鱼灯发展,我们参观了鱼灯陈列馆,对鱼灯进行了改造和创新,一个个鱼灯灵动可爱,让我们初步感受到这里鱼灯的多元。接着我们前往前往了汪满田村实地感受了鱼灯的孕育过程。汪满田村的鱼灯年俗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村里房屋多为木质,火灾频发,为求得平安,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六,村民就以鱼为形,嬉戏两岸,持续四天。嬉戏鱼灯便蕴含着祈求国泰民安、万民兴业的美好祝愿。每年灯会前,六家鱼灯会的鱼头全靠抢才有机会当,鱼头负责这一年鱼会的资金筹、材料采购、鱼灯的扎制和修缮等工作。早年鱼灯会的鱼头一般是有由声望的成年人担任,而现在则是以年轻人为主,大学生、高中生甚至是初中生。据老一辈的介绍,这样的安排一来可以锻炼年轻人的主事能力,二来也能让村里人都可以参与进来。与我们之前调研的鱼灯有所不同,这里的鱼灯已经形成了一个文化ip,一部《不嬉不行》纪录片引起了外界的关注,2021年《年年有余之鱼灯》年俗贺岁片上线,2022年非遗鱼灯表演惊艳亮相安徽师范大学运动会开幕式,2023年初,原神新春短片聚焦鱼灯故事……汪满田村鱼灯的频频出圈,为这里吸引了大量的关注,累积了初始人气,为后期的宣传传播奠定了基础。 

实践团队在汪满田村和非遗传承人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韦语 供图

  通过此次的调研我们学习了解了多个地方的鱼灯,他们或有不同或有相似,但是不变的是蕴含在其中美好的祝愿以及对生活的祈盼。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将尽自己所能为非遗鱼灯的文化传承添砖加瓦。一方面,我们将结合化材专业发明荧光等新材料来对鱼灯进行创新,降低制作成本并提升非遗鱼灯的观赏性;另一方面,和新传专业等同学合作,借助新媒体加大宣传,如前期计划的短视频平台传播和后期利用VR虚拟技术再现鱼灯历史与表演等来吸引大众的眼光。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非遗鱼灯的发展之路会越来越宽阔。(通讯员 叶紫昳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