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实地考察见真章 古法造纸助乡村

  闷热的天气无法阻挡我们的热情与好奇,即将结束大一生涯的我们参加了名为百越白龙观察队的“三下乡”调研队伍,一同前往广东肇庆市四会市贞山街道扶利村,探寻古法造纸,传承岭南文脉。

  仍记得在前期准备阶段的我们是如此的迷茫,不知从何下手。申请,报告,活动策划,采访设计……一切都是如此的陌生。好在我们拥有优秀的队长与团结的队员,我们开了多场小组会议,在华南理工大学相关老师的指导下,相互协作,合理分工,共同努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使得我们的前期准备顺利完成,项目得以正常启程。

  调研的第一天,我们伴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走进了这个村庄。阴沉的雨天难免使得我们的激情稍许减退,但这一切都在见到古法造纸作坊之后改变。我们激动地走进作坊,认真观察工人工作,并对里面的工人进行采访。可惜的是,我们并没有遇上古法造纸传承人——张熀元老先生。按照工人的介绍,老先生此时正在村里闲逛或是在打麻将,这真是一位有趣的传承人啊。转身遇喜,老先生正巧回来,我们被邀请进老先生的家中进行采访。

图为张熀元老先生展示松纸细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邓芷薇 摄

  我们了解到这位近90岁的老人从他八岁起就开始学习造纸技术,并一直坚持到了现在。近80年的时间中,他始终坚持在这个领域中耕耘,其中的艰辛与困苦不言而喻。同时,我们还对这种纸能够销往东南亚而感到震惊与骄傲。随后老先生带领我们参观了古法造纸的其他步骤,比如选竹、泡竹和松纸等。在路上的采访中,张熀元老先生多次说明他的儿子会继承这份造纸事业,而他的孙子同样也会继承这份事业,让古法造纸成为家族生生不息传承的产业。我们对张熀元先生对这份事业的传承与坚持感到十分的敬佩。在这般喧嚣浮躁的世界中,仍有人在默默坚守与传承着中国历史上流传了数百年的技艺,让这份文化遗产继续发展。

图为队员在对张熀元老先生进行采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邓芷薇 摄

  随后,我们在村庄中向村民们进行了采访调查。在此次的调研活动中,最大的问题便是语言。大部分村民只听得懂粤语,所以我们难以用普通话和她们交流,这对我们的采访工作造成了巨大困难。幸好我们当中有一名队员会粤语,这样虽然效率减慢,但我们起码能够与村民交流。为了得到更准确全面客观的信息,我们延长了采访时间,更有质量地完成了我们的目标工作。

  除了语言沟通上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很难找到适合接受采访的村民。因为总的来说该地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大多数青壮年都外出发展了,所以留下来的多是少年和老人,而少年人懂得不多,老年人对古法造纸和村庄发展了解较少或接受采访的意愿较低。结果就是为了知道本村人的真实看法,在本来我们在村庄里就很少见到人的情况下,经过了见到一个询问一个、被拒绝了一次又一次还坚持不懈后,才从愿意接受采访的几位村民之中稍微得到了一些有效信息。 

图为工人在进行捞纸。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邓芷薇 摄

  由于从村民那边得到的信息实在是很少,我们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村庄的发展情况,决定去那条中午吃饭的村门口的街上去采访。首先采访的是小作坊里对已经做好的古法造纸进行加工包装的几位奶奶,据她们说,市场对古法造纸的需求量很大,当作坊里成小山的纸堆达到足够数量的时候就会有一些老板的货车驶来把它们拉走。第二个采访的是热情的饭馆老板,老板跟我们说,如今邓村的发展暂时还没有找到转机,因为该地原先造纸工业发达,但由于造纸工业的污染过于严重,随着当地政府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和建设生态环境的需要,当地的工业造纸厂就陆陆续续地搬走了,原先在工厂上班的人没有工作也搬到了别的地方,而发展的古法造纸不如原先的工业造纸收入多,干这项工作的多是当地的老人。在人口最多时当地的一家高中人数有几千人,现在只余几百,当地如今的经济发展状况可见一斑。采访完面店老板后,我们的采访就完全结束了,得到了不少信息,我们都很满意。

  整个调研过程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做采访脸皮真的不能薄不要不好意思问别人,要不然整个采访过程会很慢,也难以打开别人的口去了解他们的真实的想法。其次,做乡村调研很需要体力、耐心和口才,需要走来走去,还要和不同类型的人交涉沟通。最后,对一个地方的深入了解很难完全从纸上得来,亲自当地更能了解当地的细节,拼凑出更完整的全貌。

  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应当积极响应党与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保护文化遗产,尊重人类创造,传承中华文化。如今愿意传承古法造纸技术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可以积极利用自身知识与专业能力,用新颖的方式讲好非遗故事,给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年轻血液。同时政府也需要注意更好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讯员 林惠婷 韦雪敏)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