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你好,村小!再见,文华

  再一次,以南通大学“青春逐梦,润育童心”情系村小爱心助教实践团的教员身份来到文华,见到孩子们可爱而淳朴的笑容,我心中感慨万分。2021年暑假来这里支教时,至少每个年级都能组成一个班;而两年后的现在,只剩四、五、六这三个年级了。一层的教室堆满了杂物,塑胶跑道颗粒松散不停往鞋里钻,操场围墙上的壁画褪去原本的颜色在片片剥落……城市化的浪潮中,乡村学校不断消失凋敝,一些村庄已经没有了村小,保留下的村小也多在残喘挣扎。办学规模小、经费不足、招生难,师资团队缺乏、教师素质不完善、校园文化落后、教学硬件设施老化,桩桩件件无不导向了她的灭亡。

  在这里,我仿佛见到了15年前那个走路上下学的自己。08年上小学,上的是家门口的二小分校。一栋小小的教学楼,一层是镇幼儿园分院,二三层是一年级(2)班至五年级(2)班,没等到升六年级转去镇上的本部,便得知了学校和其他小学合并的消息。我读完三年级,大山完小便不复存在了。一个班二十几人,老师更是少得可怜。午饭是装在饭盒里从家里带过来的,食堂只负责加热。那段时光喜忧参半:试问有谁不喜欢在家门口上学呢?我总是向需要坐校车回家的同学炫耀。可我也会羡慕,在镇上上学的伙伴总会带回来许多新鲜的玩意儿。或许眼前的孩子也会有这样的烦恼吧。但他们比我更早接触到“外面的世界”,通过手机和网络世界产生联结。他们学会了“热梗”,紧跟着“热点”,找寻到“热爱”,却为乡村教育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乡村小学注定走向消亡吗?这些孩子之中,大多是留守儿童或农民工子女,他们有的土生土长,有的跟随来城市打工的父母从外地来到这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他们总有一天会走出乡村,亲眼看到城市的繁华,渐渐失去对乡土的感情和依恋,从而淡忘乡土。在贵州大山里创办了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的肖诗坚,通过年复一年的探索和实践,打造和推广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乡土人本教育,通过打磨创新的、先进的课程,培养出了一群大方、自信、活泼开朗、热爱乡土、立足乡土、愿意回归乡土的乡村子弟。她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乡村教育应该扎根在乡村,需要在乡土之中孕育而生,而不是简单地从城市移植。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使他们了解家乡,了解家乡本土的人情、地貌、特色、文化,学会热爱自己的家乡,增强与家乡的情感连接。但这样的教育成本太高了,也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

图为丁艾指导学生进行热身游戏。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俣 供图

  那我们能做什么呢?

  乡村振兴路漫漫其修远兮,乡村教育改革之路道阻且长。自2000年9月情系村小爱心助教社成立以来,从五山小学、观音山小学再到文华小学,支教助学的脚步从未停息。2015年起至今,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团委科技实践部每年11月都会举办“旧书义卖”,募集善款捐赠给文华小学。2019年,教育科学学院设立了“扶苗计划”专项资金,为文华小学的儿童提供物质上的帮助。

  “虽千万人吾往矣”,许许多多的乡村教师怀揣着一颗赤诚的心投入乡村振兴之中,我也想通过支教尽一份绵薄之力。作为一名应用心理专业的学生,我知道心理健康教育在这样的乡村小学很难被重视和践行,因此,我决定实践专业所学,为他们带来一堂心理课。

图为丁艾和孩子们近距离交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俣 供图

  支教前,我时常在想,没有课本知识的学习,这样的夏令营有什么意义呢?但支教结束后,我想我已经找到了答案。回顾整个夏令营,多以科普课、兴趣课、特色课为主,能够帮助孩子们开拓思维,开阔眼界。希望这些课程能为文华小学的孩子们带去关怀,送去希望,让支教活动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编织出美好的、强烈的小家梦、大国梦、世界梦。或许未来,我们也可以改进课程,创造出一套适合南通本土学生的课程体系,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来到南通,留在南通,共同编制一个属于我们的乡土梦。

  这是我学生时代最后一次支教了,或许再过两年,文华小学就会成为历史。但我相信,支教的经历会永远留在教员的心中,大学生老师们所创造的回忆也值得孩子们一生铭记。

  (通讯员 丁艾 朱纯楠)

责任编辑: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