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安徽省的大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我就多次听闻了“金寨”这个名字:听闻那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有着勤劳善良的百姓,更有脱贫攻坚的历史篇章。
而今天,也就是2023年7月10日,我很有幸作为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赴金寨县梅山镇“追溯‘梅’好发展,访察现代山河”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前往这个充满了神秘与魅力的红旅名县,亲自探寻当地的发展成就。
初来乍到,映入眼帘的便是山水相依,波澜的碧绿和灵动的湛蓝混合在一起——这是金寨留给我的第一印象。举世无双景色明,环绕身边尽是翠,这个位于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的县城的环境,比我想象中的旅游县更加令人惊艳。尽管天气炎热,但我对于探索金寨依然充满了热情。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我在出发之前曾设想过一些可能结果,比如:随着疫情的放开,各实体店经营状况应该会好转,门店收入水平应该远远高于十年前……然而在实际调研中,却发生了很多与预想不符的情况,让我这样的象牙塔中的大学生深切感受到了自己的天真。比如,许多实体门店的老板反映生意不如前几年。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今年是疫情防控政策变化的第一年,许多居民向往旅游与娱乐,因此精神文化类的消费是有显著增长的,而物质消费则有所下降。看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也是“三下乡”这样的社会实践的意义所在。只有躬身探索发展,才能体会到发展背后的点滴细节。
实地调研中让我感触颇深的一点是:县城的一些居民虽然并不富裕,但是他们的生活却是十分温馨、快乐。傍晚,桥上不约而同地聚集了很多居民,他们有的摆着蔬菜进行售卖,有的三三两两侃侃而谈,有的独自静观河面薄雾……可能有的人生活并不是十分优越,但是只要心怀生活的希望,依然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
金寨县的居民是安逸幸福的,而金寨县的干部却是拼搏奋进的。实践中,我们前往了金寨县人民政府,与有关同志探讨交流。通过交流,我体会到了金寨县具有敢为人先的“争优”精神:只要见到项目、试点、荣誉必定会争取。比如,金寨县从老城区到新城区的那一段公路,在十多年前崎岖狭窄,难以通车;但正是因为县政府努力争取到了国家的“畅通工程”,“愚公移山”般地开辟山路,那一段路如今既宽敞又平坦。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辛苦付出。
发展除了需要“硬”努力,还需要“软”努力——也就是付出真心。县政府同志告诉了我一个扶贫过程中真实发生的故事:有一位居民由于家庭和个人的种种不幸,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开始排斥周围的人,也不愿打工赚钱,最终戴上了贫困的“帽子”。但是一位干部在了解到这位居民的情况后,一直坚持不懈地与其建立沟通。他一有时间就会去跟这位居民聊天,并且帮他干一些农活,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这位居民。渐渐地,这位居民开始接纳了他,也听从了他的建议,并且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兴办了一个农家乐。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之后,这位居民的生活愈发美好,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光芒,当然也顺利脱贫。
每一段文字都记录着我与金寨的故事,每一次实践都让我收获满满。金寨留下的美好回忆将永远铭刻在我心中。我相信,未来还会有机会再次回到金寨,再次感受那里的美丽与魅力。下一次的邂逅,也许会带给我更多的惊喜和收获。我期待着下一次的相聚,期待与金寨再续美好的故事。(通讯员 靳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