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伟大石油精神,感谢每一位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奋斗的追梦人
这个暑假我回到了家乡山东省东营市,这里也是胜利油田总部的所在地。我的父母都是胜利油田的职工,作为油田子女,从小便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叔叔阿姨在这个小城中默默为祖国开采石油的身影。因此,我回到了家乡,希望通过这一次的社会实践能够为这些辛苦付出的石油人做些什么,能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青年人的满腔热血回报建设自己的家乡。
在华八井、坨十一井、营二井,从前的功勋井现在也已封井待产,取而代之的是原地址建起的红色精神教育基地。在两旁的展画展报中,我看到早期胜利石油工人所面临的艰苦环境——没有水,没有电,没有现代化大型机械,他们吃住在芦苇滩上临时搭建的帐篷中,用手拉肩扛的方式托举着钻井机与输油管道在彼时人迹罕至的东营村寻找石油。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是刚刚退伍转编石油师的军人,像曾经在战场上冲锋陷阵那样沿着渤海湾一路向南前行。华一井、华二井、华三井......一次次的颗粒无收没有磨灭他们为国找油的决心和信念,功夫不顾有心人,经过长达六年的寻找,终于在东营村打下的华八井中收获了华北地区第一颗油砂,紧接着的1961年4月16日,华北地区第一股工业油流从华八井喷涌而出,一举粉碎了西方学者的华北地区无油论。一幕幕老照片参观完毕,给我带来的最大感触便是一张人民日报的剪影,那是1974年9月30日的头版头条——我国建起又一大油田—胜利油田。要知道此时距离胜利油田的发现已经过去十三个春秋。石油师干部群众在这十三年间隐姓埋名,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奉献给了这篇黄河入海的土地。大庆油田石油铁人王进喜的故事在千里之外的胜利油田同样每天都在上演。石油精神从来不是一个人构成的,它是一群人怀揣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幸福的追求,在与困难条件不懈斗争中所创造的,我们脚下的土地是一片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们身边的石油工人是默默无闻的传奇。很难想象那些石油工人是怎样在食物及其困乏的年代靠着简单的粗粮支撑每日十数小时的劳动,又是怎样在卫生条件恶劣的环境下与石油泥浆为伴度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生活在一个繁荣昌盛时代,我很难想象这是怎样一种生活,我唯一的解释便是这是一个由家国情怀早就的人间奇迹!
在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我们有幸来到中石化胜利油田CCUS碳捕集国家实验室,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很多各式各样的精密设备与奇妙的化学试剂,其中不少是胜利油田自主研发设计的产品,在整个国际上也颇为领先。这次的参观打破了我以往对于石油产业走向没落的刻板认知。事实上,新时代的胜利油田承担起了新能源转型开发的大任。光伏发电、潮汐能利用以及可燃冰等新型化石能源的开采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一番新的能源革命将从此蓬勃升起。这也是我眼中所理解的第二层石油精神——担当。正是因为胜利油田这样的石油工人不怕苦不怕累的担当,才能不断承担一个又一个的国家重大任务,一次又一次的冲在前列为党和人民开辟道路。敢为天下先、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担当大义在此展现的淋漓尽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穿越历史千年,春秋时期的孙武也正是在脚下这篇土地出生并写下著名的《孙子兵法》。而如今,他身上的为国家奉献终生的情怀在东营大地遍地生花。
倘若没有这一次的实践之旅,我可能永远不会如此深刻的了解脚下这片土地所经历过的伟大历史,也不会知道曾经在这片土地上为国找油的无名英雄所克服的艰辛困苦。这也更加坚定了我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决心。我相信带着前辈的石油精神出发,纵使前路漫漫,也定将不负众望踏浪而行!(通讯员 王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