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绿水青山秀黔中,一路蓝花朵朵开

  “一抹蜡染润柔满山青,芳草绿野落花繁”,蜡染,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华夏文明的符号象征,是五千年历史长河中耀目的贝珠。如今现代洪流汹涌,我们向前的步履越来越快,蜡染等许多非遗艺术品难以跟上步伐而濒临失传,面临传承和保护的严峻问题。

  为了加深对蜡染的了解,2023年7月10日,我们跟随泰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黔’路拾遗,从非遗看中华文明绵延传承”校级暑期社会实践队,远赴贵州省安顺市,深入调研蜡染文化的发展现状。在村民的介绍下,我们深入小巷寻访,来到了石头寨的“伍琴工作室”。在得知我们的来意后,伍琴向我们介绍了许多蜡染相关的知识。蜡染的制作十分复杂,首先要在布料上画蜡,绘出图案,然后将绘制好图案的布料放入染缸中浸染多次,不断浸染、晾晒、浸染再晾晒,如此反复才能得到鲜艳的蓝色。之后是脱蜡,将染好颜色的布料放入开水中,让蜂蜡融化脱落,此过程起到脱去蓝靛浮色的作用。最后固色,用盐水浸泡2到3个小时,使颜色稳定,晾干后得到成品。

  在老板的带领下,我们尝试合作制作蜡染。虽然它看着简单,但真正动手之时,我们才知道用蜡液画图案是多么困难。沾蜡笔是由金属小棍和一个镂空扁三角组成,将笔伸入蜡液中,小三角中会存蓄一点蜡液,然后侧着笔,慢慢让蜡液漏出,在布料上形成纹路。难点就在于蜡液的流出速度需要自己把控,在关注蜡液流出情况的同时,还需绘制自己想要的图案,这对于都是新手的我们来说是不小的挑战。经过大家的一番努力,带有学校校徽和我们队名的蜡染作品总算完成了。

  在感叹作品之精美时,我们也看到了老板手上那抹不去的蓝色颜料,它于手指间凝结,在水波中显现,从土地的馈赠,到流水的转化,最终由双手成就了这苗家的蓝。

图为团队成员在伍琴工作室体验制作蜡染。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子蔚 供图

  但是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抹蓝在村庄里却越来越少了。随着教育的普及,很少有孩子有时间和耐心去学习复杂繁复的蜡染技术,只有寨子中上了年纪的奶奶们才能做得一手好蜡染。经过我们不懈的走访与咨询,终于找到了两个年轻传承人——伍德华与一个90后女孩。与传统手艺人不同的是,他们不仅做到了文化坚守,而且还做到了文旅融合,实现了“非遗+旅游”,借用各种现代方式,如短视频平台、科普节目等传播渠道抓住了宣传机遇,并且积极创新自己的产品,在蜡染传承上走出了一条新路。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时代洪流中仍坚持传承古朴的蜡染技艺,顺应时代变化,坚守本心再造创新,尽己所能为蜡染这个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付出心血和汗水。

  “冰纹痴绝处,靛蓝永不朽”,一块方巾,一尺蓝布;一笔一划,一点一捺,或似汤汤瀑布泉,又似白烟花簇雪,蓝底白画,至简之色,开出至繁之美。蜡染技术的传承不仅是一种手艺,也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与创新。在传承中,我们不仅能够学到如何染出美丽的图案,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文化价值的传递。蜡染不仅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少数民族同胞们的信仰支撑,灵魂寄托,只有真正领悟到非遗文化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时,才能让非遗实现“活起来”。

  它的蓝,取自天地间的植物,它的蓝绘出了天地间的山川河流、鱼鸟虫兽……

  当蜡染中的图案被人们细细研究,从中研究发现历史人文的踪迹;当蜡染走向国际舞台,与现代艺术碰撞出火花;当更多人愿意走进安顺,一览这惊奇的艺术,蜡染就已经融入了这座小城的点点滴滴,成了安顺的一张城市名片。

  当我身临其境感受这些古老元素的美丽与带来的力量,一份传统,一份现代,相辅相成,精彩纷呈,通过这次实践,我了解了更多关于蜡染的相关知识,也愿意将蜡染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让世界为蜡染的魅力倾倒。(通讯员 徐子蔚)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