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急救知识的普及率,2023年7月7日,杭州师范大学基础医学院赴杭州社区景区救在“浙”里急救科普小队走进创景社区,开展急救知识的科普和宣传活动。我们开展了心肺复苏的正确流程、AED的正确使用方式和注意事项、小儿成人海姆立克急救法、八字包扎法、运动创伤的处理等急救专题。讲解员与居民们热情互动,收获了居民们的好评和反馈。
图为杭州师范大学基础医学院赴杭州社区景区救在“浙”里急救科普小分队队员向居民展示心肺复苏流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范宇雯 供图
整场活动下来,我的感触颇多。我国的应急救护技能普及率不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人人都有救人能力,人人才有获救机会。我国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数量庞大,近几年心源性猝死的事件屡有发生。在平时上网时,我常常看到患者因抢救不及时、急救不到位而失去生命的新闻。这些事件让我们感到痛心,又让我不断思考如何能让急救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更多人们掌握应急救护技能,提高急救知识的普及率。只有牢牢抓经黄金抢救时间、正确使用急救方法才可能挽救病人生命。为此,我们急救知识科普小队开展了正确使用AED和操作心肺复苏专题,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大家快速掌握。
在科普AED的正确使用及注意事项时,我深知配置AED的重要性、必要性。AED能自动识别异常心率,给予电击除颤,能够有效抢救心脏骤停患者。我意识到,这样的“救命神器”需要更多人会用、敢用。配置设备只是普及AED 的第一步,帮助更多人学会使用才是关键。
普及AED,重在行动。我们科普小队的每位成员都取得了余杭红十字会的急救救护员证书,对于正确使用AED的流程已经了熟于心。而在科普时我发现大多数群众对于AED仅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对于其位置寻找和用法都不了解,仅仅只是在网上了解到一些片面的讲解。当他们实际操作AED时才发觉并不是像理解的那样容易。在我看来,急救科普绝不仅是“口头上说说”,更要注重实践。急救知识科普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人们亲身操作掌握急救知识,才懂施救、敢施救、会施救。我深知每一场急救知识的宣讲都意义重大,所以我尽我最大的努力把急救知识讲好、讲透、力求让前来观看的每一位居民都能了解、熟悉并掌握。让更多的市民懂得如何寻找AED,知道使用方法,使急救在科技的帮助下,将成功率提至最高。
我们团队还进一步拓展了运动创伤的处理急救专题。我们发现许多居民对于运动创伤如何进行较为陌生,大多数人对于运动损伤正确的处理方法不熟悉。我们不禁感到群众对于急救知识重要性认识不够、急救意识有待提高。我们急救科普的知识广度还远远不够,推广群众急救技能的意义重大。也更加意识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之重。
图为杭州师范大学基础医学院赴杭州社区景区救在“浙”里急救科普小分队队员向居民展示八字包扎法。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范宇雯 供图
另外,本场活动下来,让我感触颇深的还有居民们学习的积极性。许多居民十分热情的加入急救科普活动,十分认真的学习急救知识,积极参与实践操作。我们宣讲者也抱以热情热切的回应着。在宣讲者与倾听者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彼此的热情相互传递、相互感染。急救科普活动发挥了极大的价值。
最后,我非常高兴能参加这样一个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向居民们普及急救知识,我们乐此不疲。在此次活动中,我锻炼了自身社会交际能力、学习到一些处理问题、与人沟通的技巧;也增强了自我的团队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也通过这次机会,我走出校园,让我进一步感受社会、参与社会。每一次社会实践都是我人生中很宝贵的回忆,在实践中思考问题,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希望接下来能继续努力做好急救科普活动,补足人们急救认识上的盲点,织牢急救网。“救”在“浙”里,我们一直在路上。(通讯员 陈妍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