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积极响应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为乡村的教育注入青春热血,7月4日安阳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爱暖童心,阳光支教”志愿者服务队来到安阳县崔李高利小学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活动。这一个月的时光是滚烫的,我从未想过这个夏天可以如此丰富,它不是由单调的蝉鸣、酷热的骄阳、潮湿的空气组成的,是骤雨的痕迹、蜻蜓的落点,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是一个个动态的瞬间,组成了五彩斑斓的支教夏天。我想,这或许就是支教的意义,走到很远的地方,发现孩子们眼中不一样的美好。
热浪滚涌,在夏日翻涌出阵阵沙沙声响,在崔李高利小学的一间间教室里翻涌出童年的模样,在每一个笑靥如花的孩子们脸上翻涌出希望与梦想,在每一位支教队员的心里翻涌出爱意盈盈的荣光。
图为支教成员初到崔李高利小学时,同学们热情的和支教成员们打招呼。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石姗姗 供图
我的生活里急匆匆涌入陌生的几十张稚嫩的脸庞和未曾耳闻的名字,在方寸讲台间显得如此具有距离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学生们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改变,从相识到相知,从陌生到熟悉,我们之间的关系比朋友多一点儿,比师生少一点儿;比擦肩而过复杂点儿,比萍水相逢简单点儿。我们在这些天的点滴生活中慢慢改变,也许是一些得不到回应的言语,也许是有时不愿意举手回答的课堂,小小的焦灼和期待一起在胸膛里燃烧,推动我们去了解和探索。笔画和汉字是固定的,但我们绝不会止步于将一个个名字和面庞对应起来。某个名字所代表的鲜活总包含着特征,淘气,乖巧,羞涩,孤僻,形容词是我们的第一步,在形容词的框架下我们仔细寻找和倾听着孩子们的故事。当纸飞机和一时过于活跃的哄闹声一起飞出教室,当在文艺汇演的选拔落选后中一滴眼泪悄然落地,我们终于倾听到更多的声音:家庭情况留下的自卑和不安、同学关系带来的抗拒、学习中承担的压力和嘲讽,但更多的是鼓励与肯定、学会释放严肃、特别但隐蔽的关注、下课或放学时分与同学们的互动玩耍……我们支教工作的方法慢慢的和崔李高利小学的实际相结合,我们也慢慢的学会了找到那一片茫然的原野上属于自己的方向。
我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时候发生改变的呢?当小朋友发现伸手可以得到拥抱,勇敢可以获得表扬,笑容可以带来更多的笑容,一个环境中的安心和温暖像春晖一样所有人变得更柔软。因此我们看到更多举起的小手,听到更多遍脆生生的“老师”,那些小手递来糖果、贴贴纸和狗尾巴草折的小兔子,感情在种种事物中留下升温的印记。
图为学生认真地在听支教队员讲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石姗姗 供图
有人说,说成熟的标志,是学会分别。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在高铁站我坐在车里看着窗外的景色,突然就觉得有些恍惚了,直到车发动的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已经离开了崔李高丽小学,已经离开了我的学生们,伤感的情绪瞬间涌上心,一幅幅画面在脑海里翻涌,列车飞速的往前开,我静静靠着窗户努力的回忆,回想起这段时间的点点滴滴,我的心中思绪万千,感慨万千。
图为离别时同学们奔跑着为支教队员送别。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石姗姗 供图
我感慨在这个支教之旅中结识了一群优秀的朋友们,他们有才华,有担当,以及他们有趣的灵魂,让我觉得遇见他们很幸运。我们在日复一日的朝夕相处之间培养出感情,在共同努力的过程中建立的友谊,我们有时说说笑笑,有时打打闹闹,一起疯,一起闹。 那些在崔李高丽小学支教的日子就像是一场梦一样,我不停地翻着手机里面的相册,一张张照片勾起了一幕幕回忆,看着照片里的孩子们,看着照片里的我们,我开始想念了,想念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光,想念和其他小老师一起抢饭吃饭的时光。终于还是走到这一天,要奔向各自的世界,放心去飞,勇敢挥别,没人能取代记忆中的那段青春岁月。(通讯员 石姗姗)
图为全体支教成员与老师们的合影留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石姗姗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