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小黄城外芍药花 游子二九今识家

  借安徽省亳州市被列为中央财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城市的机会,8月3日至8日,东南大学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安徽省亳州市,在种植基地、药材售卖市场、药材加工企业等进行实地走访,开展中草药文创产品售卖活动,切切实实感受中草药从诞生到成为市场流通产品的过程,去探寻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可行之路。 

  离开家乡在南京求学,总免不了被问及家乡何处。自知家乡鲜为人知,我只自称来自安徽的一个小城市,若对方再追问,才会讪笑着挤出“亳州”二字。

  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在这所城市长大,却在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才真正走进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这不单单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架连结起一片古老而深沉的土地与他的孩子的桥梁。

  筹备的战线拉得很长。最基础也最便捷的准备工作便是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看着工作群里一篇又一篇的报道,一个接一个的视频,一段连着一段的文章,透过电子屏幕发出的幽幽白光,家乡的建设铺展在眼前,我好像第一次触碰到亳州,第一次通过中药材这个媒介,了解到:

  亳州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自商汤王都亳始已有3800多年历史,是老子、庄子、曹操、华佗的诞生地,是中医药文化、白酒文化、老庄思想、建安文学的重要发祥地;

  亳州是“神医”华佗的故乡,全球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和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保健饮品生产基地,是华佗故里、药材之乡,建市仅23年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中医药产业链;

  亳州有千家药企、十万药商、百万药农,是中医药资源优势明显,正在加快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

图为康美(亳州)华佗国际中药城。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袁潇洁 摄

  “原来亳州是中国长寿之乡?好厉害啊。”

  “啊,我怎么不知道……”

  “亳州的中药材销售几乎遍布全国诶。”

  “是吗?我还以为都是些名久不见经传的小企业……”

  “亳州还有中医药大学诶,咱们要不要去学习一下?”

  “什么?在哪儿?”

  这种对话常常发生在我们的工作群中。由于组里只有我一个是亳州人,作为回答的一方,我心底逐渐腾起一阵怪异与惭愧。可是在我长大的这么多年,我却只把亳州当作一个再普通再不起眼的地级市,就连它引以为傲的中药材,我也只当昧昧无闻。

  闲暇时曾和高中同学提起这次实践,对方不经意提起她家里就有种植中药材,还侃侃而谈中草药种植、初加工以及销售。我很是惊喜,便计划去同学家中看看。同学带着我们一行人参观了白芍加工厂。沿途是鳞次栉比的楼房,一楼是仓库,二楼才住人,屋顶和大门口多晒着各种药材,有些老人家坐在家门口的大树阴影里,身旁“唰唰”作响的切片机吞入成条的白芍根,片刻间吐出片片白芍片。

  土地和房屋紧挨着,夏日里毒辣的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打在绿油油的叶子上,蒸腾出勃勃生机,顽强的生命诞生繁衍于这片土地,像是一次机缘巧合,又让人觉得是命中注定。攥紧的手机机壳早已在日光荼毒下变的滚烫,我的眼神落在远处与蓝天接壤的土地上,思绪却掠过曾经在作文素材上看到过的诗句——“世治人方安垅亩,兴阑吾欲反耕桑”。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永刚工作人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婧雅 摄

  人在南京时,偶尔也会在周末和朋友结伴跑去城市繁华地带闲逛。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却让人没有来喘不过气。纷杂的事物,海浪般应接不暇的讯息,路上背着包埋头赶路的人们,让人怀疑身上的重担到底是否来自沉重的行囊。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在如今这个社会,何为高,何为低?

  难道只有高坐在明敞的办公室里才算是上进,而日夜奔波于昏暗闷热的车间内就是低贱?可企业的负责人员热情地给我们讲解中药材知识,车间的师傅也对各种流程与工艺如数家珍。忙碌的工厂内,闪着对生活的热爱与赤诚。在真正走入实地去参观、去学习之后,内心又怎会不对这些劳动人民肃然起敬?

  这儿的人们扎根于这片土地,这片土地同样离不开这么一群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人民。是亳州的优越条件提供了机会,更是勤勉的人民主动抓住了这个机会。世界药材之都,是土地与生命的相互成就。

  倘若有人问及我的家乡,我会骄傲地告诉他是安徽亳州,是那个坐拥万亩芍花,根生本草千年的中药材之都。我不再会因为有人从未听说过我的家乡而感到尴尬,相反,我会很乐意为他介绍,同时为这个世界上又多了一个了解我家乡的人而心满意足。(通讯员 闫宇尘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