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郑州大学寓哲明医调研团来到河南省南阳市与浙江省宁波市等多地的医院与卫生所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深入医疗场景,考察医患近况,试图挖掘医患关系这一内部矛盾因素,探寻其时代发展趋势,找出对改善医患关系最具指导性意义的原则与方法。
我们首先采用线上会议的形式采访了来自河南省南阳市的一名同学。他在采访中提到,他平日居住的地方距县城较近,所以他前往城中大医院问诊的次数较少,往往在诊所中看病。在少有的前往城中大医院看病的经历中,他觉得在那里,医生同患者是比较生疏的,觉得同自己“很难接近”。同时,大医院的医疗检查开销也比较大,虽然他对医院的费用表示理解,但他同时也表达了患者的难处,希望医院可以多一些人文关怀。我们同时也线上采访了一位来自山东的神经内科医生。他表示在就诊时,医患双方往往缺乏理解,例如在与家属的沟通中,患者家属可能难以理解疾病的过程与特点,认为只要在医院,患者的病就一定会治好,当患者情况出现恶化时,往往难以接受,进而触发矛盾。在与患者与医生双方的交流中,我意识到医患矛盾的来源往往来自于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不理解,当缺乏这种理解时,患者往往表现出对于医生的不信任,而这种不信任就进一步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紧张气氛。在医患双方宛如匆匆过客的就诊过程中,医患交流时间少,交流程度浅,难以构建稳定的关系,在这样的局势下,又该如何齐心协力治愈患者的疾病,让患者重获健康呢?在这样的疑惑下,我们尝试从跳出现代西医的视角,从中医中寻找答案。
伴随近年来中医的发展,越来越多中医院在各地成立并发展起来,中医学科也在多方的不断推动中不断完善自身,愈来愈成为医学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不同于西医“权力——义务”式的医患关系,中医协同共促的医患模式为改善医患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也使得其成为我们调研关键一环。于是我们来到了浙江省宁波市的中医医院,采访了在其中就诊的一位老先生。虽然是周末,可是中医馆中患者依旧很多。在和老先生的沟通中,我们了解到,他来到此处是希望通过中药调理身体。在中医馆中,他没有见到过医患间发生矛盾。与此同时,他诚挚感谢这里的医生,认为开的中药效果很好,所以经常来这里看病。告别老先生,我们又对中医馆的其他地方进行了考察。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这里的医生待人友善,对待患者的问题时耐心解答。同时,来这里的患者往往都是常客,医生和患者之间彼此熟络,因此医生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往往很熟悉,因此可以更好地对症下药。相对于以西医为主的医院,附近的老人看起来更信任这里,在此就医的医院也更强烈。在这里,原本因为病痛焦虑的氛围竟神奇地舒缓下来,在医生与患者朋友般的相处中,我感觉到了一种别样的温馨和感动。在这里,有着医生与患者的互相信任,有着中国医学的千年传承,“权力——义务”式的单薄医患关系不再通行,取而代之的是“协和共创”、以人为本的珍贵体验。这让我们在触动之余也学到了很多,我们发现了医患关系未来发展的新的可能路径,为我们提出改善医患关系的指导性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线上采访与实地走访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当下医患关系中暗含的紧张氛围。在患者预期值过高、医患沟通不足的条件下,因病痛滋生的焦灼情绪往往在不经意间便膨胀爆发,最终为医患双方都带来难以预估的后果。在这样的隐痛中,医患关系究竟应该向何处去?在中医中,我们似乎可以找到这一亟待回答的问题的答案——和谐共创。近年来,我国不断推动中西医结合,中医侧重调理补剂,在中医的治疗过程中,医患间直接沟通的频率得到了有效的增加,从而丰富了沟通的反馈与传播机制,给予医生更多时间与患者一对一沟通,增加医患之间的理解,促进患者的治疗,从而达到了“和谐共创”的效果。虽然医患关系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背后隐隐存在忧患,但是在实地走访过程中,我看到的医院的温馨氛围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我相信,医患关系一定会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越变越好,我国的医疗发展也必然在不断推动下持续发展,继续造福民生。(通讯员 陈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