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是一种饱经岁月沉淀、独具魅力的瑰宝,乡村曾诞生独具一格的土风土俗。“丘陵如画,清幽宜人”,乡村风情独树一帜,环境宁静幽雅。跟随邵阳学院赴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南山蓝“乡村振兴促进团团队进行此次三下乡实践不仅开拓了本人的视野,还让我认识到农村的发展与生活,深深感悟到乡村文化的珍贵魅力和农民的辛勤付出。
“农”韵绘写向往生活
2023年7月,跟随邵阳学院“三下乡”南山蓝乡村振兴促进团团队乘坐班车,依山而行,不觉中已到群山环绕、沿溪而建的侗寨。亲身走访了长安营镇大寨村和矮寨村农户,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农民的艰苦生活和困难。一群初来乍到的大学生跟随团队旗帜在溪水潺潺的田边行走,只愿在彼此亲身体验了解大寨社区农户种植的同时,旗帜所拂过的每一寸土地万物皆能生长。
农民们不仅是我们国家的重要支柱,而且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和食物。然而,农民在生产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能被忽视。 大寨村中农户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罗汉果的种植和销售。根据与李伯伯的采访了解到,大寨村的农民种植罗汉果后,固定商贩会负责收购他们的农产品。这些商贩不仅提供罗汉果的种子用于种植,而且按照罗汉果的个头大小,以每个一至三元的价格进行收购。通过这种方式,农民能够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然而,为什么大寨村的罗汉果种植规模较小呢?
进一步的深入交流中,我们了解到了一些限制因素。首先,罗汉果的运输问题限制了大寨村农民的扩大种植规模。由于罗汉果需要运输到县城进行销售,可能存在交通等方面的限制条件,导致农民很难将大量的罗汉果运送到市场。其次,收购数量有限也是种植规模较小的原因之一。如果收购商只能购买有限数量的罗汉果,农民在种植时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不敢扩大种植面积。综上所述,虽然罗汉果收成较高,但由于运输和收购数量等限制条件,大寨社区内的罗汉果种植规模仍然较小。为了推动农民的经济收入增长,可以探索解决运输问题的方式,增加收购商的数量或扩大收购规模,从而鼓励农民增加罗汉果的种植面积。
在被称为长安营镇的地方,我们目睹了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也见证了农产品种植的种类较为有限,这给农民们带来了巨大的困扰。由于交通不便,货物运输艰难,生产的农产品很难销售,进而进一步降低了大寨社区农民的收入。然而,在与他们面对面的沟通中,所展现出积极乐观的态度,坚韧不拔地工作,并默默地奉献。这让我深刻领悟到了农民的劳动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图为志愿者在田间。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茁青 摄
追风的少年啊,终有一天风会来
初来乍到,团队借住于长安营民族中学学校,无论是教学条件还是住宿环境等方面,都直观感受到了城乡教育差距的存在。大寨社区学生学习环境和条件有限,师资力量也相对不足。“南山蓝”团队与社区学生进行了交流,发现他们渴望知识,却缺乏获取知识的机会和资源。正是这一原因大寨社区大多数学生都选择在城步县城求学,因为选择“灿烂”所以山无遮,海无拦,哪怕一学期住宿在校,在家中时间短暂,也没关系。但教育不正是没有一棵树一开始就是树吗,因为没有所以才会努力枝繁叶茂。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和机会。
理想是离乡吗?
正如沈从文先生所描述的“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牲一畜,雨丝风片,都是我们人生的底色。”大寨社区内年轻人选择返乡助力发展的人数超乎想象,返乡发展是一场心灵回归的旅程。当繁华都市的喧嚣与拥挤让人疲惫不堪时,大寨社区年轻人们选择回归的旅程。当繁华都市的喧嚣与拥挤让人疲惫不堪时,大寨社区年轻人们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不仅是为了与亲人团聚,更是为了与养育自己的大寨情怀相认。
外出上学、务工的大寨青年踏上回村的列车,心中充满了对家乡乡亲的思念和对乡土的眷恋。无论是那四季宜人的大寨风光,还是那悠闲自由的乡村生活,都在大寨这群年轻人回家的助燃剂。他们没有被城市的繁华迷惑,而是选择了回到大寨,扎根大寨,这里虽然没有各式各样的商场但依山傍水的侗寨、人文风情留住了大寨的这群年轻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图为志愿者与大寨社区大学生、返乡青年们交流会。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茁青 摄
回首“三下乡”,结识了一群新友,体验到独特的侗族风情,感受到独属于大寨社区的夏季。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对城步县城南山社区和大寨社区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此次短暂的长安营之旅,收获颇多,后续也将继续传递和分享这次实践的所学所感,为农村地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于自身的提升,自己也需要更加注重与陌生人的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沟通和表达能力。(通讯员 彭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