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加强乡村振兴,促进乡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健康快乐成长,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创建良好生存发展环境;引领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教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社会实践,2023年7月12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春晖社2023年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于大方县兴隆乡菱角村开展活动。




时间漫步过宿命的转轮,覆盖住纷繁的凡世,事过境迁,早已是物是人非了,那抹身影却一直存在。在这十二天的日子中,我作为志愿者参加暑期三下乡实践队的一员赴菱角村菱角小学进行实践活动,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春晖社2023年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由15名队员和1名带队老师组成的,带队老师和我们认真制定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计划,制定了详细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和具体的时间安排。此次亲身经历使我对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们志愿队到达菱角小学后副队长田时淳将队伍分为两队,一队便安排打扫住所和食堂,另一队前往村里进行访问村民,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当日我们商量活动的分布和开展,根据访问的情况调节工作安排。?

图为志愿者与留守儿童交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芯仪 供图?
书写纸短情长,隔空相伴于乡村。我们于大方县兴隆乡菱角村菱角小学展开支教活动的时候,那一封封信封包含着一个个的期望,在一封封信孩子们在信里写下了他们对父母的想念、写下对志愿者的感激、对自己未来的向往、鼓励自己学习的句子,小小的信封蕴含着孩子们最美好的祝福。信是孩子们的语言,而暖心辅导是我们志愿者帮助孩子们做出来的行动;“蜡烛有爱亮如斯,君去山野勤珍重”诠释了支教精神,让支教力行浇灌,让三下乡精神贯彻。能与一批这么可爱的孩子结识,能与他们在一起学习生活那么多天,我觉得自己确实是非一般的幸运。短短的几天里,和孩子们开展一系列的活动,那期间与他们之间的点点滴滴,我至今历历在目。

图为留守儿童写信。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田秋珍 供图
走进菱角乡村,寻访民情。经历岁月的风化,风华逝去,往昔的岁月猛然翻过。有这样一个群体“空巢老人”他们的儿女却远隔天涯或因太多的忙碌而无暇照顾他们;他们希望能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他们本应拥有安逸、幸福的晚年,无奈家境的贫寒确令他们无法享受更好的晚年生活。独自坐在家中,无奈的看着日出日落。我们在进行访问空巢老人、残疾人员时,看着他们饱经沧桑的脸容,摸着婆婆干瘦且有点发抖的手,我感到一阵阵的心酸。唯有心系空巢独居老人,入户走访暖人心,谨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关爱老人自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弘扬美德,多与老人们沟通,在老人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让他们享受到家庭般的温暖,亲人般的爱!

图为志愿者与空巢老人聊天。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周芯仪 供图
我在大学生"三下乡",认识到了三下乡可以增长才干。历来是我们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在三下乡我磨练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知晓这样才可以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三下乡社会实践促进了我们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广泛在三下乡过程中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 ,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图为志愿者与孩子们的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田秋珍 供图
落日的唯美,终究无法挽留,夜晚的星辰也终究将会错过,但是星空说朝阳更美,所以,我将挥手启程,留下“三下乡”盈年岁月艰,壮心一片刻青山,风尘未得空闲洗;晚霞的夕阳,孩子们的微笑,宁静的乡村,便在这样的环境下结束了12天的三下乡生活。(通讯员 周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