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记一个老社区的见闻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实践是最好的锻炼。

  7月4日中午,太阳异常的火辣,但难以抑制我们激动的心。

  河南洛阳中信重工作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修建的重点工程之一,成立至今,经过6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公司先后创造出国内乃至世界“第一”“首创”“之最”纪录。在这些荣誉背后,是老一辈大国工匠的不断付出和努力。而洛阳重庆路二社区居委会便是中信退休工人的住宿区。

  走进社区,即使提前已经做了一些功课,大概了解这里属于洛阳独有的苏式建筑群,但仍然深深折服于这里的建筑风格,和网络上查到的图片还是有所不同:建筑楼虽然老旧,但整体还是偏向简朴大方的。楼高仅只有3层,每层层高大概2.5米,不同于现在高楼的压迫感,整体布局类似于北京四合院,楼层四面环绕,中间为公共活动区域,有健身区、绿化区、晾衣区和凉亭休息区等等,道路分布在楼层和中间公共区域之间,通行道路两旁都栽种有树木,环境非常适宜人居尤其对于老年人。

  社区工作人员见到我们后,非常热情地接待我们,还简单介绍了一下社区现在的基本情况,原本第一位采访的对象是社区第一书记,但是因为书记一直在开会和安排工作最终也没有接受我们的采访,在等待书记的过程中,我们在社区打造的图书借阅区翻看书籍,这里的书籍数量可观,种类非常丰富,包括历史、文学、心灵感悟、哲学、心理、家庭教育、少儿图画、青少年图书等等,有一位正在读书的小妹妹,她深深沉浸在自己的书籍世界中,不为其他所打扰,这种读书的文化氛围是我在以往的社区所没有见过的。另一方面,社区工作人员积极地为我们寻找我们想要采访的其他对象,更令我们感动的是,社区工作人员担心采访对象不在家,还细心地通过电话联系受访者及其家人,并请到社区居委会方便我们采访。

  社区工作者帮我们请来了最受敬重的、中信重工老设计师、焦裕禄同志的同事、已经84岁高龄的王老先生,王老先生一见到我们,非常的激动,热情地同我们问好。我们积极地回应老先生,夸赞老先生身体好,还能自己走来社区居委会,非常不得了。交谈就这样开始了。

  王老先生曾与焦裕禄同志共同工作了一段时间,对焦裕禄同志感触颇深,同我们滔滔不绝讲了起来:“第一,焦裕禄同志非常关心我们所有员工,当时工作到凌晨两三点,焦裕禄同志就劝我说,‘小王啊,你拿一个资料袋,当枕头休息休息’。第二,焦裕禄同志非常能吃苦,以身作则,即使是在自己身体有非常严重的肝病的情况下,仍然工作在一线,不惜通过坐藤椅、肝部顶硬物缓解痛苦。虽然他是领导,但是有什么工作的话,他不命令谁去干,总是自己先去干。第三,焦裕禄同志非常虚心好学,有创新精神,他经常说,吃别人的馍,嚼着没味道。我非常认同并且我在自己工作中也不断去践行这个创新。最后,焦裕禄同志严格服从组织安排,组织让他去哪里就去哪里。焦裕禄同志原来是山东的,因为当时工业建设需要来到洛阳,之后又去哈工大学习,再后来1960年三年困难时期让他去开封去治沙,虽然他身体不好但是二话不说就去了……”听着听着,我的眼泪已经在眼眶打转。

  历史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我们队员大部分学的是历史学专业,听着历史课本上一行行冰冷的文字在普通人心中鲜活的记忆,感慨万分,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工业化历史要多收集老一辈人的口述,这些口述历史记载为我们后代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更加鲜活、生动、贴近现实的史料。

  同王老先生告别后,我们在社区里面随机采访,看着眼前的建筑和风景,我又深深陷入了思考:这些树木、这些建筑又见证了多少历史啊……(通讯员 常欣蕊)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