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至7月8日,四川农业大学探忆·筑梦小分队团队成员以“哈尼族神话传承现状”为主题,来到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开展社会调研活动。
从“虎尼虎那”到“诺玛阿美”,再到“谷哈密差”,哈尼先民从南到北一步一步走到了两山之间,聚族而居,不断繁衍生息,形成了现在我们所见的绿春县。我跟随团队一起去到绿春县,期间,有所获、有所悟、有所得。
神韵犹存,为热爱济沧海
初到绿春,我们便被其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所浸染,街道两旁的哈尼族图腾、街上穿着民族服饰的哈尼族妇女、居民交流所使用的哈尼语、各种标识下面的哈尼拼音文字……都是绿春县哈尼族民族文化传承的见证,它们以物质或非物质的形式存在,对繁衍至今的绿春县居民产生深刻影响。
图为绿春县街道旁哈尼族神话彩绘。中国青年通讯员 丁俊杰 摄
在与哈尼文化研究专家卢保和的交流过程中,我体会到了“热爱”两个字的重量,他作为哈尼文化研究专家,一直致力于民间神话文本收集,曾参与绿春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玛简收》的编写,他说:“其实我们这一代人研究哈尼文化都是兴趣使然,所以我也希望娃娃们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坚持下去。”终日乾乾,但行不倦,热爱,使得老一辈传承人守正笃行,久久为功,热爱使得青年人磨砺意志、锻造品格,我与他之间,是交流,也是传承。
图为绿春县哈尼文化研究专家卢保和。中国青年通讯员 王雨珊 摄
哈尼先民崇尚万物有灵,遇山祭山,遇树祭树,由此衍生出许多的神话,由于没有成熟的文字系统,这些神话大多是祖祖辈辈口耳相传,流传下来。许多神话故事随着一代又一代的更迭,逐渐湮灭,能流传到现在的就显得尤为珍贵,正是因为有卢保和这样的老一辈学者,以热爱为引,深耕实践,扩大社会对于哈尼族的关注,哈尼族神话才能在今天继续闪耀,成为哈尼人的文化和信仰。
博文载物,坚定文化自信
经过岁月长河洗礼,哈尼族的民族文化底蕴愈加质朴与静雅,绿春县博物馆中收藏了大量的哈尼先民所使用的物件。在参观过程中,透过馆墙上的浮雕,我看见哈尼先民如何艰难跋涉、迁徙流离;透过玻璃储柜下的蓑衣、簸箕,我感受哈尼先民如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透过镌刻在墙上的长篇史诗,我读懂了哈尼人的崇拜、敬意和信仰。
图为绿春县博物馆外墙浮雕。中国青年通讯员 丁俊杰 摄
在调研期间,团队成员还对街边居民进行了随机采访。他们在面对镜头会紧张和无措,第一时间便是拒绝我们的采访,但在说明来意后,他们也愿意积极的配合我们。
其中,一位八十多岁的哈尼族老奶奶,不通汉话,团队成员只能通过翻译过的语言来了解她的故事,知道我们是对哈尼族神话进行调研,她还特意换上了自己的民族服饰。采访中她说到:“我小时候那些古歌我都还会唱哩,都玛简收娘娘的故事我都是知道的。”她说话时我从她的脸上看出了骄傲——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骄傲。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坚定文化自信,才能走好发展之路,绿春坚以优秀的民族文化浸润人心,积极构筑绿春县居民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使得哈尼文焕延续至今。
青年实践,传承之魂永存
本次社会实践,使我一个外民族的人对哈尼族的风俗民情有了不一样的认识,“长街宴”“六月年”“都玛简收”……这些有关哈尼族的词条不再是论文里的标注,而是我切实感受过的文化。绿春绿春,常绿以为春,哈尼先民以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狩猎、迁徙、祭祀、创造、延续,使哈尼族文化在今天仍得以发展、创新,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成为助力文化振兴的重要资源。
我作为少数民族,在此次实践中有一些感同身受,也更想通过自己的力量为哈尼族做些什么。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青年是传承文化的力量源泉,希望通过本次社会实践能呼吁广大青年,以青年之力助力文化传承,让民族之花绚丽绽放。(通讯员 肖蔚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