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西南联大精神,由云南师范大学2021级小学教育专业的59名同学组成的研学团对昆明市五华区内三个与西南联大相关的地点进行参观学习。
图为全组人员出发前在西南联大仿制门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赵波 供图
我们整个研学团分成三个小组,我是第二小组的组长。这是我第一次当组长,刚开始在准备研学活动的相关东西的时候我没有自信,对于怎么带领团队我是一头雾水,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向有经验的同学请教来帮助我更好地带领团队,同时我们组的浦娜同学积极鼓励我,让我相信我自己能行,她的鼓励使得我信心倍增,这也成为了活动成功开展的重要因素。活动开始之前准备的工程量是巨大的,但是我们小组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建言献策,积极参与,大家给我们小组取了一个名叫火炬传承队,口号是:红色烽火,联大传承。大家团结一心,互相配合,我们组的浦娜、董婧和马润琳同学踊跃报名参与对我们参观的闻一多先生的故居、云南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李公朴先生殉难处及北门书馆进行简要的介绍以及分享一些他们的想法,李志微、关敏捷和宋浩然三位同学则积极配合前三位同学做相关的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闻一多先生和李公朴的事迹,以小见大,通过他们的事迹深深地感受到他们的爱国之情以及每一个西南联大人的爱国之情。
第一天伴随着清晨的阳光,我们齐聚西南联大仿制门,在讲解员李冰倩同学的介绍下,大家进一步了解西南联大仿制门和纪念碑的来源及意义。纪念碑的碑文上记载的英雄精神让人难忘那段艰苦的峥嵘岁月。“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是梅贻琦在就职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演讲时所说,它的含义是:一个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并不在于它有多少幢大楼,而在于它有多少名大师,而西南联大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我生活在西南联大这片红色土地上,听着西南联大学者学子的故事,接受着红色革命精神的洗礼,走进西南联大的原教室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他们认真听课的样子,我感受到他们在战争年代求知的艰辛与不畏困难的精神。
图为组员认真阅读《最后一次的演讲》。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和珍 供图
在钱季兴、李永奎同学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闻一多先生的故居,我站在故居前认真阅读了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的演讲》,我陷入了沉思。以前我阅读过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的演讲》,初读时对闻一多先生产生敬佩之情,而再读时心境已然不同。我站在那里一个一个字读着,心中的思绪万千,闻一多先生将自身安危置身事外,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发表《最后一次的演讲》,他说的每一个字都振聋发聩。我印象最深是他说的“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是啊,正义永远都不会被杀完,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正义,我们都相信着真理,我跟着自己心中的正义去判断那些人和事的对错。闻一多先生故居旁的红烛文学艺术走廊上展示了闻一多先生的篆刻、诗歌等作品,在看过这些作品之后我能感受到他的爱国之情无处不在,浓浓的爱国之情激励着每一位联大学子去追随他们的脚步。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云南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正中央,镌刻的是邓小平所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字,我们站在碑前默哀,余艳春、常微、李丕莉、费丽雪和浦娜同学代表我们全组同学为烈士献花。
图为组员为纪念碑献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闫朦 供图
我站在碑前想到也许他们牺牲的时候也正值我们这样的花样年纪,他们对未来也有过无限的向往。而现在,他们为我们创造出这样的盛世,自己却长眠于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我想告诉他们:这盛世如你所愿。这盛世的繁华我替他们看过了,他们的流血牺牲我都不曾忘记,每一个英雄我都铭记于心,未来我也会像他们一样,为人民服务,无怨无悔。我们最后到了李公朴殉难处,崔茜梦、范世艳、甘艳芬、耿忠梅、李雨航、孙玉娇、张思涵同学在认真参观后进行了简单的分享,杨赵波和闫朦同学负责全过程的拍照。来到李公朴先生的殉难的地方,心中感到哀痛,他牺牲在凌晨的5时20分,他到快要黎明的一个时间,但他的精神影响着后人,后人为“黎明”不懈努力。最后黎明到来,太阳升起,他虽无法亲眼见证黑暗过后太阳升起的时刻,但我们替他见过这乌云散去、阳光明媚的盛世。
这个活动让我知道了青春就是要去看去想去感悟,我去到他们去过的地方,站在那里感觉更能理解他们心中所坚持的信仰,所展现的爱国之情,追寻着西南联大的足迹,我将会用我的青春来坚定我的信仰,永远为人民服务,无怨无悔!(通讯员 李和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