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立秋之际,南通大学文学院“骑鹤下扬州”旅游文化调研团来到扬州高邮,我们分别参观了古文游台、盂城驿、南门大街等由古建筑群组成的景点,感受邮驿署馆的历史底蕴。同时,我们还去往了汪曾祺纪念馆及其周边系列特色小店,品味鱼米之乡的人文情怀。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踏入古文游台,我们依稀可感受到千年前秦少游的柔情与佳期;我们也似乎与当年台上小聚的苏轼、秦观、孙觉、王巩四大家在历史的重影中不期而遇,古四贤祠内仍传诵着他们的词篇佳句。我们信步走到秦观读书台前,八角门、小庭院、翠竹林,清幽寂静,台上陈列的《秦观行踪图》、《秦观大事年表》和《秦观诗词文集》向我们叙述着他一生的情思与际遇。文游台还有着“映翠园”“重光亭”这样的古典建筑,几经战火与破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政府的修葺下,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模样。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毗邻运河的优越地理位置使得高邮成为古代的重要驿站之一,而盂城驿仿佛一块邮驿史上的活化石,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兴衰。虽然现在的盂城驿已经不具备有传递公文、接待宾客、押解犯人等社会功能,但是从我们的本次调研过程中,我们仍可以透过一些器物、牌匾、碑记等了解到盂城驿的历史,感受到古代传输的途径。
与盂城驿相隔几街距离的便是南门大街,我们骑行穿越而过,这条街是在古街的基础上开拓而出的一条商业街,在历史的奠基上铺设出现代的繁华。穿梭其中,我们分不清脚下的砖是历史的产物还是现代的科技,我们也无法辨别周围叫卖的东西是真的特产还是商业街的“常客”了。
顺着运堤路,我们隔着京杭大运河眺望对面的镇国寺:镇国寺塔孤傲地立在大运河中间,仿佛在此守候多年,保佑着河岸旁的百姓们,也保护着运河之中游泳嬉戏的人们。骑行至二桥,落日渐渐被云朵吞没,像极了一个刚刚被戳破了的鸭蛋,静静地流畅着金黄色的油水,一切都要显得静谧安详。高邮湖的湖水随着波浪翻涌着,湖水之中好像泛溢着鱼虾的腥鲜气味,湖面上不断地有游艇穿梭着,逆着波浪划出一道道水波。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我们伴着晚霞,在湖上人家的鱼香虾鲜般的炊烟中往着汪曾祺纪念馆的方向骑行。汪曾祺纪念馆于三年前开放。馆内,展厅主题各异,却紧扣着汪曾祺老先生一生的创作心路,由“汪曾祺的文学世界”、“家乡的人和事”、“百年汪老”等11个展厅组成。馆外,木质灰色暗调的外墙、曲折萦绕的一汪浅水、明暗交错的光线等等不少独具匠心的设计,无不在向我们展露着汪曾祺老先生温润的性格和儒雅的人格。周遭是热闹的街道,出了门就可以尝到汪老笔下的二子蒲包肉,街角还有一家正在散溢着层层热气的阳春面馆,纪念馆的正南方向有一个名叫“祺菜”的饭店,店内大多数菜肴都是曾在汪曾祺老先生笔下出现过的特色高邮美食。汪老用极淡的笔触在高邮北隅一角渲染出四方美食的烟火气、勾勒出平凡人的模样、彰显着高邮的独特风貌。
一座不大的小城,仍用残留的痕迹帮人们回忆着过往的历史,浸透在汪老的烟火气和书气当中,不断地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辉。(通讯员 戴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