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燃起心烛,点燃儿童希望之灯;我们伸出双手,铺就乡村振兴之路。激情七月,流金似火,恰似我们那颗怀揣着青春与梦想的心在灼热地燃烧着、激烈地跳动着。在这个万物繁茂的盛夏,我随着山东传媒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艺路同行”蒲公英志愿者服务队,来到了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在本次三下乡活动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首次以“老师”的身份走上那三尺讲台。在这次实践之前,我对“老师”这个职业的认知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对“老师”一词背后的辛苦、责任和重量并不了解,直到我自己经历了确定课程主题、备课、制作课件、讲课等一系列的步骤之后,我才真切地体会到身为教师的那种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
尽管在正式上课前已经做了无数次的试讲,但真正走上讲台,面对着那一张张稚嫩的脸时,我还是感到有些紧张。但看到他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神后,在他们那一声洪亮的“老师好”中,我紧张的心情也放松了下来。以“黄河文化”为主题,慢慢引导孩子们主动思考,大胆开口,在孩子们的阵阵掌声中,我的“第一堂课”顺利开展。
图为志愿者在为孩子们讲解黄河文化。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瑞晨 摄
一支烛火的光亮是微弱的,但微弱的光能照亮孩子们内心那一方小小的角落时,那便是意义非凡的。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教学过程中,受益的是孩子们,成长的是我。
党旗与国旗交相辉映,党心与民心交融激荡,三下乡期间我们来到了湖西教育基地进行观摩,重温百年党史,参观红色圣地,开展志愿活动。面对珍贵的历史图片、红色文物、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回顾那段波澜壮阔、浴血奋战的红色革命岁月,接受了红色文化的洗礼和熏陶,烈士们那种视死如归、拼搏奉献的革命精神让大家为之动容。我们在每一张照片上、每一件文物里穿梭时空,见证革命先烈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不怕牺牲的勇气,我们定会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过硬的素质,更加务实的作风,将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传统发扬光大。
图为志愿者们参观湖西教育基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瑞晨 摄
在红色教育中思想得到升华、精神得到洗礼,在志愿服务中践行初心使命,用实际行动赓续红色血脉。五星红旗无数次在各地冉冉升起,照亮华夏儿女前行的道路,将百年前那股精神与如今连接起来的纽带,是百年党魂,是青年奋斗之光。
在本次社会实践过程中,最难忘的是体验非遗制香,在活动中,我跟随艺术设计系蒲公英志愿者服务队来到了山东盛源香业有限公司体验非遗手工制香,初步了解到制香的步骤非常复杂,一件完美的手工香牌,要经历从选择香料、切片、研磨成粉、混合、制作香泥、装入模具、脱模晾干七个步骤,每个步骤都要精益求精,做出来的香牌才会平整美观。在第十五代吴氏制香传承人吴苹的指导下,我们制作了人生中第一块手工香牌。
在揉、按、拍的制香过程中,我切身感受到了非遗手工的独特魅力,真实体会到了“文化自信”的重量和“传承”二字代表着的责任。
图为非遗制香传承人在为大家示范如何制香。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瑞晨 摄
非遗传承人讲起制香有关的话题时,眼睛里像是发着光,嘴角是难掩的笑意,灵巧的双手和迸发的热情,让我看到了独属于非遗的浪漫和他们对古法技艺的坚守。
我们向前的步伐越来越快,被我们丢下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古人为我们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笔多么巨大的财富,但在这个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一些古法的技艺慢慢被人们遗忘,传承非遗势在必行。
图为志愿者们体验手工制香时的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瑞晨 摄
奔赴山海,不负热爱。在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不管是教学活动的体验,还是手工非遗的学习,我都受益匪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我们将以坚定的底气、蓬勃的朝气和永恒的信仰去努力学习,传播所学知识,发挥自己专业特长,弘扬中国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会奋勇接棒,用自己的青春为祖国谱写更加华丽的篇章!(通讯员 刘文昇 姚佳鑫 王静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