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护斛几十载,身藏功与名

   为学习霍山石斛种植技术,传播石斛文化,助力霍山县脱贫致富,以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7月14日-7月17日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赴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石斛产业现状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进行深入调查石斛产业的实践活动。
  一路上云雾缭绕,芳香四溢,让每个团员心仪的霍山石斛博物馆就掩映在山水之间,终于我们达到了大别山深处,怀着期待的心情慢慢走进了石斛的故事。一簇簇,一捧捧,嫩绿的芽叶镶嵌在岩石之上,墨绿的枝叶肆意舒展,向下的根牢牢扒着岩壁,似是从上往下贯通一气,贪婪地吮吸着养分。如此壮观的景象让我不禁感叹石斛的生机勃勃,同时也更加期待我们接下来的实践活动。

图为霍山石斛种植园。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昱妍 供图
  让我收获最多的实践活动便是参观石斛博物馆。馆中详尽的描述了很多关于石斛的故事,从秦始皇追求长生老,到武则天追求容颜永驻;从文成公主嫁妆中装满石斛,到乾隆宴请长寿老人;从石斛的特征习性,到石斛的养殖技术。这无一不让我大开眼界,精神振奋,但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大别山药王”何云峙。

图为实践队在参观博物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昱妍 供图
  护斛一生,无怨无悔。
  我们都知道野生石斛是非常稀有的,从刚开始几株野生石斛幼苗的发现到最后霍山石斛走向世界,草药大师何云峙终其一生,将其生命献给了石斛种植和研发。
  我们穿过故居来到野生石斛基地,茂密的树林之下,种植石斛的梯田层层叠叠,水旁石上,一丛丛霍山石斛被悉心照料着,可以想象到当年何云峙像守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守护那些石斛的幼苗;想象他在自家田里搭棚、铺石,为确保石斛幼苗的成活率,亲自挑山泉水浇灌。从仅有的一株到漫山遍野,翻天覆地的变化快速展现。他健壮的身影在年复一年的辛劳中渐渐佝偻,双手遍布皲裂的伤痕,但他毫无怨言,一心扑在石斛事业上,这种专心研究,无怨无悔的精神深深烙在我的心里,也成为我今后学习的动力和榜样。无论是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还是之后步入社会实践,我们都应该以何云峙为榜样,潜心研究,无怨无悔。
  护斛一生,迎难而上。
  “用心精至自无疑,千万人中似汝稀”,何云峙用他的一生践行了什么是刻苦钻研,什么是迎难而上。
  故居的橱窗里裱着一本早已泛黄的笔记,我印象最深的几句是:"石斛是风灌大的"和"铁皮矮,米斛高,铜皮生在半山腰"。虽然笔记只有那么薄薄一本,但我知道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下,何云峙一定是进行了成千上万次实验,经历了重重磨难才得出的心血,这期间的辛劳远是常人所无法忍受的。他的这种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我们应以何云峙为榜样,不论是在求学之路,还是生活之中都应该艰苦奋斗,迎难而上。
  护斛一生,朴素臻华。
  “此去应多羡,初心尽不违”,何云峙用他的一生践行了什么是恪守本心,什么是大公无私。
  他曾说:"石斛是霍山的,是我们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我没有资格独自占有。"这句话,深深地震撼着我。
  一走进故居的侧室,入眼的便是一罐金黄的枫斗,"枫斗"近些年炙手可热,可这又与何云峙有什么关联呢?原来枫斗的加工工艺失传300多年,何云峙在1986年才将其恢复。看到如此成就我的第一反应便是独家做,如果申请专利,带来的利益是无法想象的。出乎意料的是他坚持无偿献给社会,霍山县的百姓们靠“枫斗”和种植石斛逐渐脱贫致富。他的这种恪守本心,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再次让我加深了对他的钦佩之情。
  枫斗、石斛花虽其貌不扬,却功效显著,在霍山石斛博物馆,我有幸品尝到正宗的石斛茶。石斛花在杯中上下翻转着,舒展着,素白的花瓣晶莹剔透,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不禁让人联想到何云峙几十载地坚守。在喧闹的俗世,他淡泊名利,刻苦钻研,没有响亮的头衔,可做出的功绩却数不胜数。或许何云峙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民,但他却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石斛事业,为石斛的发展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何老的一生已然结束,而我们的征程才刚刚开始,我们要向何老学习,撸起袖子加油干!(通讯员 杨淅如)

图为实践队参观药王故居。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昱妍 供图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