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根深而枝叶茂,基实而学问高

  为提高大学生对基础课程的重视度,解决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问题,帮助大学生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学业目标,合理分配精力,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知识学习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赴湖北省武汉市、北京市“计算机专业本科基础课程重要性调研”暑期社会实践队分别于7月3日、7月21日、7月22日奔赴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开展以“探究基础学科建设,夯实创新发展根基”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对研究生、博士生、教授、本科生进行了一系列采访。

  早在本次社会实践开始之前,部分本科生对基础课程的轻视现象就已引起我的关注。虽然我仍然会像在高中那样高质量的完成学校布置的一切任务,但周围同学的选择和取舍一度让我陷入迷茫。部分课程和计算机没有直接关系,而计算机前沿技术和来自其他学科的知识又诱惑着我将一部分精力投入课外学习。

  选定了采访主题后,作为队长,在采访正式开始前,根据计划,我四处联系采访对象。我通过邮件向科任老师发出采访邀请,又通过教班联系到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学长,最后通过一名就读于清华大学的高中室友,联系到了清华大学计算机方向的几位本科生。我遇到了不小的阻力。老师们大多出差在外,发出的邮件,大部分被婉拒。北京大学的黄教授日理万机,虽然初步商定了采访时间,但能否赴约,尚不确定。好在几位学长热心地表示会积极配合我们的采访,研班所在的实验室也为我们的社会实践敞开大门。本次联系采访对象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如何礼貌得体的发出邀请函,也丰富了我与师长交流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明白人脉关系的重要性。没有教班和室友的帮助,凭借我一人之力,很难联系到不同学历、不同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和教授。

  采访没有预期的那么顺利,问题的设计是第一道难题。如何将调研的主题真实地反映在简洁的语言中,同时做到深入浅出,将问题中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学习工作中具体可感的事物,为此我们小组展开激烈的讨论,大家理清思路,阐述了各自对于调研主题的理解,对采访稿反复修改润色。在此基础上,我们调整了顺序,使采访问题由浅入深,一步步引导着采访对象分享自己对于现象的看法,对基础学科重要性的理解,最后围绕主题建言献策。同时我们还采纳了指导老师的建议,适当减少问题数量,缩短问题长度,减轻对采访对象的压力。采访问题的设计,不仅增强了我书面表达的能力,还让我学会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思考问题。

  第一次采访经验欠缺,实践队经历了不少手忙脚乱的瞬间。采访前的自我介绍、脱稿提问、时间控制、肢体语言……实际采访中有太多挑战,部分细节我们处理得还不够好。比如对采访的大方向把握不够,导致某些偏离方向的回答为采访带来不必要的时间延长;交流沟通技能欠缺,缺乏回应和一定的互动。小组合作,群策群力,让我打破了以往墨守成规的桎梏,尝试在采访桌上临机应变,根据采访对象的回答,整理思路,灵活引导和追问。偶尔出现卡壳的情况,总有另一位实践队员解围救场,协助采访顺利进行。团队合作的力量在本次社会实践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来到位于北京市的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简洁不失优雅的装饰风格,研究人员匆匆的脚步和电脑屏幕上一行行简练的python代码不禁使我对以后的工作环境浮想联翩,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团队此行调研的决心。

  黄教授从本科教学的角度,细致地分析轻视基础课程带来的危害,并为实践队员们剖析了计算机科学知识体系的三个层次。

  漫步在学风森严的北大校园,我们参观了未名湖、博雅塔、红楼、百周年纪念讲堂等标志性景点和建筑,感受到了北大的开放氛围和创新精神。学长的建议更是让我们受益匪浅:抓住课余时间,钻研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数学、物理都可以,为自己的未来确定方向。我们对自己的专业感到更加自豪和热爱,也对基础学科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除了采访主题本身的收获外,本次实践的组织工作也让我深有感触。从敲定主题,班内组队,提交材料,线上会议的前期准备工作,到行程规划,预约进校,实地采访的实践核心任务,到整理资料,撰写推文和报告并积极投稿的后期总结,每一步都是困难和挑战,也是机会与成长。担任实践队的队长,领导7人的实践队伍,我遭遇过很多次山穷水尽,队员关于采访地的意见冲突,旅游旺季预约一票难求...我告诉自己把这些难题当做锻炼自己的机会,于是“辞职”摆烂的念头只是一闪而过,咬紧牙关便是柳暗花明。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一名队长的职责所在。从开始的大小事务全部包揽,到最后分解任务,知人善用,我明白领导一个队伍的核心在于把握工作的大方向,监督工作的进度,把队伍中每一位成员的能力与优势发挥到极致。当然工作中也有诸多细节不甚满意,如缺乏严格的执行力,推文和报告的整体进度缓慢。我会总结经验,并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做得更好。(通讯员 陈逊)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