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察古今赓续精神传炬火 研山水赋能文旅促振兴

   2023年7月4日,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赴屏南县前墘村乡村振兴促进队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前墘村开展促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
  “瀛洲往上岭岔头,薄雾茫茫欲探行,远闻鸡鸣三两声,抬头望见一二家。”在古老的歌谣里初遇前墘,以为不过是一个没落的偏远农村,在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衰老萎缩,最终成为时代的一粒灰尘,隐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带着这样的印象走进前墘,便看见这里最澄澈的人间烟火。
  在这里,可以安静地坐在廊桥上看日升月落,昼夜奔流;听蛙鸣莺啼,溪水潺潺。孩子们在草地上打打闹闹,老人们坐在桥上晒太阳话家常。时间不再敏感,脚步可以放得很慢,呼吸雨后空气里的清甜。
  风掠过青绿色的田野,奔向山林边缘。风里带着细碎的呢喃私语,寄给枝头新萌出的嫩芽。七百年历史在扁担上摇摇晃晃,沿着茶盐古道逶迤而去,这里就是前墘——曾作为三县交界的茶盐贸易枢纽人流如潮,曾作为革命根据地红旗飘扬,也曾作为著名的贫困村、空心村而被遗忘在大山褶皱的深处。但从繁荣喧嚣到寂寂无言,前墘都安然接受。
  但,接受并不等于认命。老书记满头的霜华都是他们为了这片土地谋求发展奔走半生而留下的痕迹。
  跟随他们的脚步,我们走进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村民们用漫山遍野绿油油的梯田回答了自然的考验。他们在盛夏的艳阳天里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高山并不肥沃的土地上,种出了最美味甘甜的蔬果。不过十分钟的劳作,我们就已经大汗淋漓。奶奶心疼我们这群细皮嫩肉的“小孩子”,直挥手让我们快去休息,自己却只是揩去额角的汗水,接着匍匐在田垄上拔草。
  奶奶笑得慈祥又淳朴,数十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佝偻了她的脊背,经年风吹日晒在她的脸上刻下深深浅浅的沟壑,却没能夺走她眼里的光芒。那一刻,我才真切地感受到,乡村振兴的意义不仅是新闻报道上冰冷的增长数字,更在于守护中国广袤农村大地上,千千万万个这样的笑脸。
  “黄角上走石栏亭,古木参天日斜影,两岸猿啼彻山谷,甘泉清冽透心凉。”前墘的人民在这一方山水中繁衍生息数百年,早已将家园与山水和合相融。重新走在茶盐古道上,老书记将前墘流传百年的故事为我们娓娓道来,于是这里一切在生动有趣的故事里都有了灵魂:这石头是罗经盘,那山顶是公鸡头,后面又有一个是母鸡,半山腰的巨石原是乌龟变的,山间某处又藏着许多金银财宝......在他们眼中,这重重叠叠的青山不是困住他们百年的阻碍,而是他们引以为傲且赖以生存的家园。青山不只是青山,每一处山涧都有独属于它的动听的名字,村里的每一个人说起它们都如数家珍,仿佛是在谈论相伴一生的好友。无论是繁荣喧嚣还是安逸宁静,前墘的这方山水都被它所哺育的人们所纯粹地热爱着。
  正是这样一份热爱,带给我们深深的触动。这片天地如此美好,我们怎能看着它落寞衰败,被遗忘在时代洪流深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农业、农村正是我们文明的根性所在。让这里的美好被世人所看见,呼唤时代记忆中失落的乡土情怀,正是我们此行的使命。
  当乡村振兴的春风穿过重重山岭,便吹开了农村发展的新篇章。游人循着挑夫们的足迹再次走上茶盐古道,领略前墘的山水风光,奇峰异石,探访古道西风中最质朴动人的小桥流水人家。行经曲折蜿蜒的山间小道,爬上公鸡寨的山顶,俯瞰四周浩荡群山,颇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就是在这里,我们遇见了一群慕名而来的游客。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盈满了山巅,凉风吹得人的衣角猎猎作响,仿佛这千年的巨岩,也在跟着我们一起欢笑。
  如今的前墘,又在渐渐热闹起来,茶盐古道并没有真正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它不过是短暂地休息了,但它是鲜活的,一直都是,在乡村振兴的春风里,茶盐古道为前墘注入新的生机,我们来到这里,以青年的视角为前墘的乡村振兴寻找新的出路,用心感受文明的根脉,以青年的勇气和担当,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来日可期,会有万丈光芒。(通讯员 毛思凝)
图为前墘村全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邱雨 供图

图为实践队成员攀登公鸡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毛思凝 供图

图为实践队成员走访前墘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毛思凝 供图

图为实践队成员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毛思凝 供图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