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感悟收获 >> 正文

寻源,蜀耕意韵之源

   青年应当与时代同步伐,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为响应“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号召,丰富农村生活文化,传播好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实践成员决定前往成都,雅安等地探寻农耕文化的起源。
  热情暑期,盛夏流光。从上古神话的“金乌负日”,到金沙文明的“太阳神鸟”,成都可谓是巴蜀文明的起源之地。于是乎在7月初我和实践团的成员们来到了双流区文清古蜀农耕文化博物馆,这个记载了农耕起源展馆。
  记得,天逐渐变得浓郁起来,一抹阳光绽放在这一栋栋鳞次栉比的高大建筑,从内走去,踏过早已生出青痕的小路,凝视着展馆里充满了岁月痕迹的古物,望着广阔无迹的展厅,突然心生一种迷恋之感。
图片为实践团成员积极讨论巴蜀之地耕田的排列类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黄唯益 摄
  这种迷恋不仅仅来自于讲解员热情高涨地讲解,充满了人文的农耕画面,还属于各类展物中弥漫着的智慧传承和文化交融。
  我想大概没有人会和我一样,在三天的考察时间中参观这个博物馆的所有角落。
  第一次是为了咨询巴蜀农耕的历史渊源,去了博物馆周边的社区。我们在热情居民的带领下,沿着悠悠小路从村头一路东行,路过静谧的池塘,欣赏着纳楼墙外充满了农耕特色的壁画,聆听着民俗广场的豪迈音乐以及在音乐下翩翩起舞的舞者,虽然还是没有看全,但是历史中的生活场景仿佛浮现在我的眼里——男耕女织、其乐融融,充满美好希冀的小康生活让我感动于一种绝妙的真实质感。
  再然后是我们团队询问当地居民相关农耕传统文化艺术发展演变的调研结束之后,我抽出时间,沿着这小小的道路,一路向上走去。不知拐了多少个弯,绕了多少个圈,终于来到了一处天桥之上,俯瞰着这个博物馆的全貌。
  就在那一刻,看着这座博物馆巍然屹立于现代都市的珠光宝气时,不禁又回想起这次来走过的地方,团队间的嬉闹和对调研工作的细致,我又一次思索我们追寻根是想得到什么答案呢?我苦苦转了左一次右一次、执着地把这些角落都看了又是为了什么呢?
图片为重庆乡村真实的农田,为实践人员回家所摄。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黄唯益 摄
  当远方的游子思念他的家乡,写下无数感人诗篇的时候;当老人行将就木,临终前还希望着能够落叶归根的时候;当无数将领为了山河和家国浴血奋战,保卫边疆的时候;当我们仰望天空,思考宇宙是怎么来的时候;当我俯瞰这所建筑,喟叹于先人伟绩、文化传承的生生不息之时。
  第一次来“文清古蜀”我寻的源是三天,在这三天之中,团队与当地居民之间和谐的谈吐、房屋如清朝古建筑的建设、双方对农耕文化的认识,都在时光之中成为一种永恒;第二次来“文清古蜀”,我寻的源是三千年,始皇在三千年前的统一了六国,权术与宫斗、天伦与人伦、朝代更迭与繁荣发展。理与战、平与乱在寻常百姓家的笑谈声中也结成了具有烟火之气世俗根源;第三次也就是现在,我在感悟之中,我寻的源是三百万年,人类诞生以来,在时间里流逝成了最华美的歌,文化的冲突与交融、文明的分裂与发展、城池的高大、对宏伟的艺术、奇丽的思想的完美追求,一切都成为了我们人类发展的的巨大根系,而其中的一部分化为了这个博物馆的伟大无比。
  我终于明白,源,也许就是精神和灵魂的本身,她就在时间本身的流逝里,在空间本身的虚无中。它不是我们的悲哀与桎梏,恰恰相反地,它将会是我们终将自由的唯一原因——就像植物一样,想必只有根的维系,叶子才可以自由地向上生长着;又或许,叶即是新根,根即是故叶,本就是没有许多差别,只是岁月的轮子滚过时,便让他们看起来有了不同罢了。
  而蜀耕文化所产生的“源”,往往也蕴涵着精神的解放与智慧的碰撞,我们会追寻我们已存在的缘由。因为那不仅仅能得到精神上的慰籍,还能带动对农耕文化的认同性,从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速率。(通讯员 黄唯益)
图片为实践队成员在博物馆门前合影纪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黄唯益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