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来自福建农林大学2022级财务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我参加今年的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之前,“乡村振兴“这个词于我而言,只是美好的祝愿和理想,我也不会想到,在2023年的7月盛夏,还会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和我一起将乡村振兴的论文实践在永安市小陶镇八一村这片充满希望的大地上。
我做过社区、学校的志愿者,但这样长途跋涉的外出社会实践活动还是第一次。平日里,我的镜头下是城市的车水马龙,而这回作为福建农林大学赴三明市永安市小陶镇筑巢引凤逐梦振兴乡村服务队的宣传员,我利用自己所学的新媒体技能,把镜头对准了乡土里的中国。
蒸笼般的七月天,大太阳高悬于空,空气没有一点儿湿气。一日,队员们和黄椒农户俯身在高同半身的黄椒丛里一同采摘新鲜的黄椒,酷暑难耐,大家的汗紧贴着衣衫。我感受着炎热的暑气,炫目的阳光争先恐后地刺向双眼,我突然想到那首诗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而今《观刈麦》中人民生活一贫如洗的场景已经改变,不变的是农民们的辛勤付出和为了不耽误农事的挥汗如雨,他们俯首躬耕的精神依旧传承,向前的是乡村的建设还在继续。短短几天,仅仅在这片土地上,已有多支年轻面孔的队伍驻足停留。“乡村振兴”四个字突然从那些密密麻麻的文件上飘向了乡村笔直的大道上,飘向了我的心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它所承载的重量。汗水仍然大片地流下,就像千百年前已经诞生的农耕文化所化作的水浇灌着我的精神,我穿着生意盎然的“绿叶衣裳“,在这片长满黄椒的土地,心里开出小小而动人的花。

图为服务队下田采黄椒。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熊婧 供图
看着忙碌的大家,我被一股力量所打动,不自觉地放下了手中发烫的设备加入了队伍。黄椒个头虽小,色泽亮,肉也厚实丰满,头上的绿根儿紧紧相连,在炫目的阳光下,一个个黄精灵躲着迷藏似的躲避着我们渴望的视线。忙碌了一早晨,看着满袋的黄椒,我赶忙又拿起设备拍摄记录,那些画面和我以往拍摄的不同,他们无比真实地击中我的内心,那些收获的喜悦好像就要从屏幕中喷涌而出。饭桌上,黄椒酱浓郁的味道让一个个晒得通红的脸咧开笑颜,蘸着香香辣辣的酱,我们口中的食物一口接一口,或许是因为里头可能有自己摘下的黄椒作料,或许是因为我们已“接地气”“沾泥土”地走进乡土中国的深处,我相信队友们和我一样,感受到了真正的农家之乐。

图为收获的黄椒成果。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熊婧 供图
拍摄宣传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忘的是我的队友们,他们不辞辛苦地配合着我的拍摄。记得有一次,我们分成两批隔水相望,水声盖过了我的嗓音,我旁边的队友帮我一起扯着嗓子指挥,石板桥上,其他队友们也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配合我来来回回地拍摄,尽管太阳始终没有收起他咄咄逼人的光芒。

图为服务队队员在拍摄宣传片。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薛彤 供图
烈日当空的溪水上、岩洞的艰难取景、拉手鼓起的勇气、灵感枯竭的启迪以及那无数次毫不犹豫地配合,都是他们带给我的感动。我知道,在乡村振兴这个大舞台上,有许多人做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们美丽了乡村的山,也治好了乡村的水,而我们做的事情虽然看起来很渺小,不那么伟大而显著,但因为有我的队友们,因为有像他们一样千千万万奔赴下乡的队友们,我相信,我们下乡的队伍所做的一切一定能一点一滴水滴石穿,使乡村这绿水青山变成助力民族振兴的金山银山。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真切地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有志青年参与到这场乡村振兴的活动中去,将胸中的理论丘壑通过实践播下种子,收获累累硕果。奋斗正当时,青春当值此行!(通讯员 李玉棋)

图为服务队和黄椒农户合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玉棋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