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5日,“广西师范大学乡村本土人才振兴实践团队”前往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开展社会调研实践活动,从喜德县乡村本土人才的发展现状入手,探索西部贫困地区“引得进人才、用得好人才、育得好人才”的高质量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经验,为“三州三区”脱贫地区乡村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走进喜德,我们在相关县级干部的介绍中了解到,喜德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地处山区的彝族聚居县,被誉为彝族“母语之乡”“漆器之乡”和“美酒之乡”。行走在喜德的乡间小路上,我深深感受到了这里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承载着国家和民族思维方式的优秀文化应当在民族复兴浪潮中迸发出新的活力,而不应失其本色,湮没在城市化浪潮中。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头,方能奔涌。我想,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根”和“源”,所以,重视文化传承,让彝族的“母语”、“漆器”和“美酒”在当代“活”起来,让它们被国人、被世界看到,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喜德县级干部进行交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胡锦霞 摄
在曲靖师范学院两位老师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西泽乡猕猴桃种植基地和辣椒加工厂。在基地,我们看到了工作人员们“各司其职”,负责种植的农业专家们在地里忙活,负责推广营销的忙着直播宣传,负责旅游规划的忙着规划旅游路线……我明白了,正是由这样一群人,他们身怀不同“技艺”,忙忙碌碌,勤勤恳恳,坚定地行走在这田间地头,才让小小的猕猴桃成为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法宝,他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走出了村民们的幸福生活!我也更加明白,乡村是一个广阔的舞台,需要更多青年英才走进乡村,投身乡村建设,自身也能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阔步前进。作为教育学专业的一名学生,我也时常在思考自己能为乡村振兴做些什么,我想人才培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我们教育人不变的初心和使命。未来,我会永葆初心,做好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引路人,培养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英才投身乡村建设,真正实现乡村大振兴!
我们还走进了喜德县的两口河镇红星村和光明镇幸福村,在与村干部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目前村里人口有外流的趋势,年轻人更倾向于外出务工而鲜少选择回乡发展。一位村民跟我们说到:“其实我们也有回来建设家乡的想法,但是这边的合适的就业岗位比较少,生活条件也不是特别好,如果有条件的话以后还是想回来发展的,建设家乡我也想出一份力。”在同村民的交谈中,我能感受到他们对家乡的深厚情怀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他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勇于承担历史使命,以家乡振兴为己任,直面困苦,一往无前,逐步让喜德县成功摘掉贫困的帽子,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特色文旅知名县。不驰于空想,不婺于虚声,作为青年人,我们也应该谨遵教诲,在青年时期持续加强学习,练就过硬本领,像胡杨一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向前!
图为乡村本土人才振兴团队在喜德西的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胡锦霞 摄
绿日阴浓夏日长,乡村本土人才振兴实践团队的暑期调研实践之旅即将告一段落,但是我们探索西部贫困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脚步却从未停歇,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用自己的青春画就一副绚烂的乡村振兴画卷。(通讯员 利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