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泉州7月9日电(通讯员 张芷妍 朱奕枢 阮喆 郑梦晰 张文华 陈婷 李冀蕊 郑博方 尤美润)为深入开展此次“金色耕读”实践教育活动,贯彻落实“五彩农林,情系八闽”课程,促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赴泉州市永春县实践队于2023年7月4日正式展开系列访谈活动。
“90后”返乡创业青年郑巧玲,在创业初期经历了无数质疑与打击,但是她并没有就此气馁,而是愈发努力地学习茶叶相关的知识,思考、钻研并制出自己独特风格的茶产品。因为十年的坚持与热爱,让她从茶叶行业小白蜕变成了业内认可的专业人士,在永春县创立了自己的茶叶店——正巧壹茶室。
社会实践活动现场。团队供图
“90后”返乡创业青年郑巧玲
郑巧玲通过原生态的种植方式与独特的制茶风格,造就了她的茶叶产品独有的风味,从种植到包装,每个茶叶产品都体现着郑郑巧玲的制茶特色。郑巧玲以其高品质茶叶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茶叶爱好者。她始终坚信,过硬的专业能力与不怕吃苦的创业决心是每个创业者必不可少的品质。她也将继续坚持自己的创业态度,继续保持茶叶产品的高品质,在茶叶行业里发光发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叶茶天地。
郑巧玲出生在一个茶农世家,家里的爷爷辈就是以种茶、做茶叶为生。从小帮家里做茶叶的她,起初并没有跟随父辈将来也做茶农的想法。在她大学毕业后,当时较为浮躁的社会环境使她感到焦虑、烦躁不安,丢失了生活的乐趣。后来,她发现在做茶叶的时候,自己常常能静下心来,即使是泡好一杯茶这样一件小事也能让她倍感开心,最终,她决定投身茶叶产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她说:“从种植到包装都由自己经手,再用自己做的茶叶泡一杯好茶的这种感觉,所产生的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是无法描述的。”
保证茶叶的高品质,对顾客的诚信,是她做茶叶十年来始终不变的坚持。她现在并不打算扩大规模,而是继续做好做精,在保持高质量的同时,走出独属于自己的茶叶创业之路,守好自己的一片茶叶小天地。
社会实践活动现场。团队供图
立足市场服务消费者的黄宏旭
自高中毕业后,黄宏旭开始着手接收父辈留下的养鸡场的工作,事实上,说是养鸡场并不准确,在早年的农村养殖中,以家庭为单位,家庭后院为主要场所,黄宏旭的父亲的养殖种类颇为繁杂,据他描述:“刚开始就是一个比较单一化的产业,养了几十只鸡,刚开始也养猪,还养鸭。”
1994年左右,黄宏旭第一次来到福建农林大学。在省城中,他认识了一些与高校合作的养殖户,发现这些人基本上术业专攻,黄宏旭很快意识到:要是真的想要有所发展,也应该专心做一样。因此后来,黄宏旭有意引导下,他的养殖工作中心慢慢集中到了养鸡这一件事情上。
创业最难在于创新。而在最先发展的第一产业,创新无疑是艰难的,黄宏旭却开拓视野,在新时代的新视角,带领畜禽养殖产业持续发展。面对鸡粪的资源处理困境,他积极寻求高校合作,寻求一道破局新技。
而鸡蛋作为社会生活的必需品,其价格弹性极小,市场竞争也极其激烈。面对同行们于提升利润抢占市场中的困境,黄宏旭则目标明确:立足市场,服务消费者。
值得一提的是,黄宏旭还是一位中华古典文化爱好者。“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是黄宏旭最喜欢的一篇古文,在访谈尾声时,他背诵了一遍《礼记·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他鼓励大学生们终身学习,聆听社会的先声才能抓住时代的先机,将所学的每一分知识都投入实践,人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提升自己。”
“世界是你们的。”一如当年毛主席在莫斯科红场有感而发,黄宏旭鼓励学生们积极拓宽自己的眼界,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养料,用时代的飞速进步当契机,真正明悟自己的“大学之道。”
社会实践活动现场。团队供图
永春产粮大户林政辉
永春产粮大户林政辉,研究生时期远赴日本,于东京国际大学攻读MBA学位,毕业于东京国际大学,曾在日本工作生活达18年之久,2000年至2010年在日本五百强企业--日本旭硝子汽车玻璃有限公司工作。回国之后一直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组织大学生返乡创业,积极与高校科研团队合作,种植高品质高营养的水稻。现任泉州市永春县祥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于2021年获评“永春县优秀创业项目”银奖,2022年被评为泉州市粮食作物“五新”技术推广基地。
创业初期,林政辉周遭一片反对、非议之声,他的父母无法理解儿子放弃日本优渥薪资回乡创业的举动,妻子也对此表示不理解。但林政辉之举源于对种植方面的热爱与兴趣,同时也考虑到家庭的需要,一人顶下所有压力,成立泉州市永春县祥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做起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工作。
林政辉指出,创业首先要多读书、有理想、思想有深度、目光长远,他认为大学专业和未来就业有一定的联系,专业能力和适应能力尤为重要,要真正能吃苦才能取得成功。同时,他充分理解并支持大学生创业,认同职业多元化,觉得坚持是很重要的,认为选择职业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真正了解自己的能力所在。
社会实践活动现场。团队供图
巾帼新农人辜燕萍
关于创业的契机,辜燕萍的回答是:“我的创业是因为爱情。”这句话不仅是对辜燕萍幸福爱情的总结,也道出创业成功离不开她和丈夫的相互支持、相互鼓励。
辜燕萍在高中毕业以后曾离乡学习技能,一年后回到永春进入企业上班,就是在企业上班的时候遇到了当时还在永春县果蔬林业局上班的丈夫。当其丈夫有了继续攻读研究生的想法,却依旧有顾虑、难以迈出步伐时,辜燕萍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2005年辜燕萍和她的丈夫开始接触有关荔枝作物的研究,他们坚持了整整7年的时间,走入乡村采样、进行实地调研,在这期间也让辜燕萍产生了对乡村的热爱。
辜燕萍在创业的同时,也不忘为公益事业奉献。她从事乡村公益始于2016年,缘于永春县妇联在夹漈村举办的一次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辜燕萍看到村庄孩子们对外界的渴望,让她注意到这些孩子存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等多方面的问题,对于这些孩子及村子的责任也受到激发。于是她开始各方联络,发动女企业家们筹措资金,将村里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碧溪书院进行修建,为村里的老人和孩子搭建了一个接触文化的公共空间。
辜燕萍说:“我从用了十二分力气的创业阶段走到了现在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更好发挥平台初心作用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关注家人健康平安、家庭幸福美满,让自己更自在从容的发挥价值。”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辜燕萍面对困难挫折的不屈服、不气馁,面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承担,这些都是创业家应该具备的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现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婕妮 陈婷 苏雨叶 林梓源 胡灵 李冀蕊 揭丹妮 供图
新型农业先行者高伟民
高伟民是永春县康绿隆果蔬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聚绿果蔬专业合作社的果蔬生产技术员。他从事果蔬生产30年,成为了永春县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的先行者和领头人,他的基地果蔬年产量达150万公斤。除此之外,他研究的《圣女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方法》《奶油草莓的立体栽培方法》《一种鱼菜共生的栽养系统》等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在理论系统上形成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技术体系。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高伟民高中毕业就从事了汽车修理的工作,并耕种家里的几亩土地。199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去到黑龙江,发现黑龙江的芦柑和大葱市场价格远高于永春县的价格,但是质量却不如永春。因此他萌生了一个想法,把永春县的芦柑和大葱通过火车装运到黑龙江的佳木斯、新疆的库尔勒以及河北的石家庄贩卖。
高伟民通过报纸了解农业各方面科技的创新,到对口企业去学技术、买材料、购设施等。有了科技的加持,农场开始走向高效、高产。
但由于技术的投入巨大,高伟民开始考虑采用环保技术来节约生产成本。1997年,他开始使用木屑、稻草、谷壳、河沙等,经过高温消毒、发酵处理形成基质,减少病虫害。充分利用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废物,如鱼池废水等来进行循环农业的发展。另外,他还发展无土栽培农业。这样一来,既不用翻地除草,又节省了人力物力,种出来的蔬果还具有品质高、口感好的优点。2000年他深入学习以色列滴灌技术,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经过不懈的努力,从1997年初始时的35亩基质栽培“实验田”,到如今已发展为四个基地群的“大本营”。在创业过程中,高伟民还积极传授知识,助力于培育新农民,与高校相关专业分享经验,增加认识和实践。2004年他获得了永春县科技进步三等奖;2014年他被评为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2015年获得市五一劳动模范;2018年获得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