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华侨大学:传播赋能 乡村振兴

  中国青年网厦门7月12日电(通讯员 郭敏峰 陈弘毅)为发挥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办学优势促进两岸交流、助力乡村振兴,7月4日至6日,由华侨大学、集美区乡村振兴办、集美区台港澳事务办公室、共青团集美区委员会、集美文教区管委会、集美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海峡两岸影视人才交流与影视文化研究中心、集美两岸青少年发展中心主办的“传播赋能·乡村振兴”2023集美·两岸青年大学生乡创研学营暨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暑期“四力”实践活动在厦门市集美区举行 。乡创研学营的50名内地及港澳台侨学生深入集美区高浦村、城内村、双岭村三大闽南村落,深度了解村容村貌与文化历史,挖掘乡村特色底蕴,进行短视频取材、拍摄与创作,以原创短视频讲好集美古村落里的两岸故事,为助推乡村振兴注入青春能量。

  两岸青年携手成长 

  7月4日上午,此次活动在厦门市集美区两岸青少年发展中心拉开帷幕。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林庆祥在开幕式中表示,本次活动将发扬青年学子的专业特长,创作短视频并在互联网平台进行推送,传播赋能,为国家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子的青春力量,同时提高同学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活动现场还进行了华侨大学聚融壹家港澳台侨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授牌仪式和授旗仪式。基地以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院港澳台侨学生为主体,规划围绕乡村振兴、两岸研学、文创文旅、新媒体短视频、电商直播等5大主题进行实践课程和实操劳作体验,以摸索并形成具备华大特色的两岸青年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模式。本次两岸大学生乡创研学营就是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具体举措

  来自台湾台北的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学生吴诗淇告诉记者,来厦求学后,这里与家乡相似的风土人情、相通的语言让她倍感亲切,如同来到了第二故乡。一直以来,她都对古建筑、文物古迹特别感兴趣,将利用这次机会深入村居,用短视频讲述古建筑背后的故事。吴诗淇说,作为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她希望毕业之后能留在大陆工作,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努力讲好中国故事。

   

  图片为华侨大学聚融壹家港澳台侨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授牌仪式现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熊芷琦 摄

  两岸青年以文传声 

  7月4日上午,研学营队伍参观了厦门市集美区两岸融合发展中心,了解集美区发展历程,了解台湾企业于集美区的扎根与壮大,感受两岸共同发展的辉煌成就。

  随后,研学营走进集美区高浦村,参观鳌江宫、高浦李衙等文物古迹,感受妈祖信俗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入村居街巷,走进百姓生活,品味闽南地区的村落生活百态,让青春汗水沁润乡村沃土,用行动深刻践行着把调研与影像文本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7月4日下午,研学营前往集美区城内村双岭村,探访城内城隍庙、拱辰门、苎溪古桥、观音寺等文化遗址,感受两岸血浓于水之情深,了解村落发展变迁历程,寻味乡村生活气息,体会两岸青年共同助力乡村振兴的卓越贡献。

  

  图片为讲解员正在为研学营成员讲解城内村城隍庙的历史文化。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熊芷琦 摄

  两岸青年同向同行 

  经过三天两夜的走访拍摄,研学营各创作小组分别围绕“乡村人文历史文化”“乡村美食短视频”“乡村生活Vlog短视频”“乡村建物景物短视频”“两岸青年融入大陆生活”五大主题进行视频创作。 

  7月6日下午,乡创研学营结营仪式在厦门市集美区城内村黑猫两岸青年文旅基地举行。研学营各创作小组踊跃展示各自创作的短视频作品,由评委老师给予点评、指导,并进行现场评分。

  随后的知识竞答环节中,同学们就涉及党的二十大精神、乡村振兴、党史等方面内容的竞答题进行踊跃抢答,选手们充分发挥实力,一展新传学子的研学成效,各小组你追我赶,现场氛围一度达到高潮。 

  经过多轮角逐,作品《乡村特色美食——红龜粿》获第一名,《鹤浦旧志》获第二名,《遇见》获第三名,《城内体验Vlog》获标新立意特别奖。  

  两岸青年同根同源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传播赋能·乡村振兴”两岸青年大学生乡创研学营师生走进集美乡村,感悟思想伟力,挖掘源远流长的闽南乡土文化资源,加深闽台两岸青年情谊,沉下心俯下身践行“四力”,于闽山闽水间创作原创视频作品,用心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以传播赋能之举,聚强国一代之力,助新时代乡村振兴。

   

  图片为研学营结营仪式所有成员和老师的大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熊芷琦 摄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