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科技小院引领种子创新 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青年网威海7月12日电(通讯员 霍嘉乐)为了解现代农业技术,夯实专业基础,7月3日,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不忘初心,精于专业,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赴威海实践服务团在该学院专业指导教师陈旭和学术指导教师贾越、任怡然的带领下前往威海市农科院种质资源库进行参观学习。从种子创新与保护方面了解科技小院如何赋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之路。

  实施种业振兴,做强农业“芯片” 

  7月3日下午,实践团来到威海市农科院种质资源库。威海种质资源库是围绕“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主题展开,设有12个室内展馆区,11个室外试验区的一个种子保护基地。威海种质资源库的建立,对加快建立健全农业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交换共享,优化利用体系和信息化管理体系,促进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样的科技小院对种子的繁育和保存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威海种质资源库负责人尉继强介绍,威海种质资源库现收集保存作物、果蔬、中草药、花卉、昆虫等品种资源729个,同时建成苹果、特色果树、甘薯、马铃薯、作物等品种资源保存圃5个,薯类脱毒种质资源保存库1个。引进保存品种426个,以试管薯形式保存薯类脱毒良种120个。真正意义上把种业当做“芯片”。尉继强还为大家重点介绍了无人机执行的高效液体授粉试验,无人机的高空作业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授粉综合效率,真正体现了用科技助力现代果业高质量发展。

图为尉继强为实践团讲解无人机如何高空作业。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源朋 供图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成员好奇这些被处理过的种子是否还能继续发芽生长,尉继强解答称:种质资源库有种子低温低湿储存库,这些种子放个十年八年都没有问题。可见科技为种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走进种子资源库里,种质资源正在干燥环境下“冬眠”。一排排4米高的架子紧密排列,架子上每一层都密密麻麻存放着一个个圆形的透明小罐子。罐子里面装着一粒粒看上去不起眼的种子,却记录着各类农作物千百年的遗传秘密。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这些种质资源可在库里保存10年以上,一旦需要随时能被“唤醒”。为作物资源的赓续留下“火种”。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种子低温低湿储存库。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源朋 供图

  科技赋能,为农业注入新“能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脱离农业生产,不再从事农业劳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常态。在这种形式下,尉继强仍坚持在农业前线,他行走在田间地头已30余载,头带斗笠,身着工装,尽显对农学的热爱。学习新技术,把科技运用到农学当中来是他一直不变的初心。尉继强向实践团成员介绍到,现如今无论是种业还是农业都离不开科技的力量,园区内设有国家级检测站,检测站的主要功能有,抓害虫,检测水分、湿度等来及时调整作物的状态,能够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另外检测站配备有联网功能,能够及时的对天气状况、作物状况进行记录,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宝贵的数据。

图为尉继强向实践团成员介绍检测站功能。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源朋 供图

  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威海地处山东半岛东端,为北方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土壤的酸化非常严重。从尉继强介绍中得知,威海地区以前土壤PH在5左右,威海市农科院的果园土壤Ph在6.0左右。独特的土壤条件为威海特色农业打下了基础,初步形成了以小麦玉米花生为支撑,苹果产业为主导,以西洋参、无花果、茶叶、大姜、蓝莓、葡萄等12个特色产业为依托的发展新格局,为农业注入新“能量”。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