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贵阳7月20日电(通讯员 朱奎)2023年暑假期间,由贵州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和硕士生组成的“法润黔村·助力振兴”社会实践团队来到贵州省黔西县新仁乡化屋村,带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走进新仁乡化屋村,感受乡村振兴的巨变,他们在化屋村开展法律服务、乡风文明、产业体检及生态护航等方面的社会服务和实践调研,在厚植爱农情怀的的田间课堂练就兴农本领。
活动现场。团队供图
法律服务进村寨 立体帮扶零距离
“出门打工老板不签劳动合同我该怎么办?”“老人的遗产该怎么分配?”“我想开办农家乐要注意哪些法律问题?”化屋村的村民和景区的游客都被贵州大学法学院社会实践团队的法律咨询台吸引了。
队长黄远介绍说:“化屋村安置点集中了一些产业基地,因此法律咨询的重点是合同和经济纠纷。而老村老人和儿童比较多,因此哪里的咨询更多的是家庭权益保障。针对景区的游客我们将咨询重心放在侵权和安全防范上。”根据介绍,仅仅一天下午,三处小小的咨询台累计接待群众咨询50余次。
除了分门别类的法律咨询,实践团队还开展了法律明白人培优活动。“法律明白人”是活跃在群众身边能够随时找得着、用得上的法治队伍。贵州大学法学院的硕博士通过一堂法制教育课、一个案例分析会、一场经验交流会和一次实地调研的“四个一”举措,参与到化屋村法律明白人的工作实践中。
团队成员张志鹏说:“我们不仅要把法律知识带给法律明白人,更要在他们身上汲取智慧。”
贵州大学法学院在化屋村开展了三期“法律夜校”,团队成员陈琦和崔冰菲以法治中国的理念、民法典宣讲和土地纠纷化解为主要内容,让老百姓享受均等普惠法律服务的同时,能够树立起法治的理念和信仰。团队成员胡国庆说:“我们的夜校既在田间地头,也在村民家中。”
乡风文明润民心 合法权益得保障
贵州大学法学院的社会实践团队在化屋村开展的“先锋访谈”就是传唱英雄赞歌,感悟革命精神的一项意志锤炼活动。团队成员朱娟和张明明采访的王文义老人今年81岁,是一名退伍军人,他告诉同学们党员就是要冲锋在前、为群众谋福利,化屋村的发展就是靠党的领导和好政策。
76岁的杨庭木老人告诉同学们他保家卫国的入伍动机和战斗时的场景,动情之处潸然泪下。同学们对老党员、老军人身上的革命情怀所震撼,也更真切的感受到那些峥嵘岁月和今日幸福的来之不易。
贵州大学法学院的同学们精心设计了一场针对村寨老年人、儿童和妇女的名为“拾光留影”的活动。团队成员罗良渊说:“拾光留影就是用照片留下时光的影子,让他们被岁月带走的时光留下记忆。”
在社会实践期间,团队成员主动寻觅,随机拍下20余人次的照片,冲洗之后又逐一赠送。村民纷纷表示贵州大学法学院社会实践团队成员的用心举动。
在社会实践团队的调研中还发现,村寨里有很多在读小学和初中的孩子。为此,贵州大学法学院的同学们特别筹划了一场“劝学萤火虫”计划。团队成员吕松蔚说:“我们这些来自大山和农村的硕博士,再一次走街串巷把教育的重要性和接受教育的成长带给家长和孩子们。”
团队合影。团队供图
产业发展树品牌 法律体检作指引
近年来,化屋村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道路上闯出了一条新路,规划发展的“三黄产业”(黄粑、黄姜和黄牛)正以强势的劲头助推化屋村产业兴旺新格局的形成。根据贵州大学法学院社会实践团队的调研,现在化屋村已有民宿和农家乐数十家,凭借产业振兴的政策优势,人均年收入高于贵州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团队成员何雪表示,在化屋村的品牌调研中增长了见识,锤炼了对实现乡村振兴的品质和动力。
如何让乡村的产业得到健康发展,同时确保老百姓的合法权益,且有效降低经营风险是贵州大法学院的同学们认真思考过的问题。这次社会实践同学们希望用“法律体检”的方式帮助化屋村的经营主体和产业合作社“查漏洞、治小病、防未然”。针对化屋村的景区商贩、餐饮民宿和产业合作社等抽取样本,开展简便高效、形式多样、专业性强的风险防控和法律服务。
在法律体检过程中,同学们对如何维护合法权益、如何注册和维护产业商标、如何合法的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进行了精准施策。化屋村开民宿的杨大哥说:“我接受过多次法律服务,但这种新鲜的法律体检倒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