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
  • banner2
首页 >> 新闻纪实 >> 实践纪实 >> 正文

长治学院团队运用数字化技术守护古建筑

  自2023年7月起,长治学院e村志团队灵活运用三维模型和虚拟现实技术为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城郊乡村搭建线上展览馆,为守护古建筑注入新活力。

  数字赋能古建筑展新颜

  “欢迎您来到王公庄村口的大门……这是三教庙……这是‘黄土地泥塑’非遗传承体验馆”……2024年4月18日,一段数字漫游视频在长治市潞州区马厂镇王公庄村的村民微信群里流传开来。村里熟悉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被“装”在了小小的屏幕之中,该视频获得村民的一致好评。村支书王丽苏赞不绝口,“这不仅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这也是穿越千年与文物的对话”。

 

图为团队制作的王公庄3D模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睿冰 供图

  据了解,该视频出自长治学院法律与经济学系e村志团队。自2021年7月成立至今,团队已为潞州区城郊多个村落制作了古建筑建模和数字漫游等相关产品。近年来,我国古建筑遭受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长治学院e村志团队决定运用数字化建模技术,开展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2023年7月2日,在“三下乡”活动中,长治学院法律与经济学系的e村志团队发现在长治潞州区及周边地区有很多古建筑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于是便把目光投向了历史悠久的王公庄古建筑群。在长治学院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通过数字建模技术,把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展示,并逐步推广到长治周边。“王公庄的古建筑具有鲜明的长治地域特色,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古老的建筑面临着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因此,团队希望通过数字建模的方式,为这些建筑打造一个‘数字身份证’,使它们得以永久保存并广泛传播。”团队负责人张艺表示。

  村校联合学生自主创新

  据了解,长治学院e村志团队在指导老师贺永泉的带领下,积极探索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成功运用先进技术手段为古建筑建模,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青春力量。该团队是一支由长治学院多专业的学生组成的创新实践队伍,他们致力于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数字化手段为古建筑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该团队通过深入研究古建筑的结构特点和保护需求,结合数字化扫描、三维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为潞州区近郊村落多处古建筑建立了精确的数字模型。这些数字模型不仅可以完整保存古建筑的全貌,还可以让大众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沉浸式体验,让更多的人能够近距离感受古建筑的魅力。在建模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克服了技术困难,不断优化技术流程,提高建模精度。他们利用无人机进行高空拍摄,获取古建筑的全景图像;通过激光扫描设备获取建筑物的三维点云数据;利用C4D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最终生成逼真的数字模型。这些数字模型不仅可以用于教学和研究,还可以为古建筑修复和重建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有利于留存古建筑的风貌。

  在接受采访时,团队技术总监李锦博表示,数字化建模技术是一种通过3D扫描和建模软件,将古建筑的结构、材料等信息数字化呈现的方法。通过这种技术,可以精确记录古建筑的每一个细节,包括砖瓦的纹理、木雕的花纹等,为后续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重要参考。团队已经在多个古建筑项目中成功应用了数字化建模技术。

图为团队技术总监李锦博在认真制作3D模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睿冰 供图

  “这不仅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一项文化工作。”贺永泉表示,“我们需要尊重每一个历史细节,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古建筑的原貌。这样,未来的人们才能通过这些数字模型,了解到当地古建筑的真实面貌和历史价值。”

  一村一志助力文化传承

  自2023年7月至今,团队在北董村尧王庙、梁家庄观音堂、关村炎帝庙、马厂镇泽头村玄宗庙、老顶山镇小罗村灵仙庙等的保护工作中利用3D扫描技术对其进行了详细扫描,并制作了精确的数字化模型。这些模型不仅能够帮助专家们分析古建筑的结构和材料,还为后续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除了数字化建模技术,长治学院e村志团队还致力于搜集和整理大量历史文献和图片资料,设立了“数字记忆档案馆”,为潞部落的古建筑办一张“身份证”,为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此,团队成立了潞部落数字乡村智创工作室,并与鹏鸣雕塑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共同助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该模式已经间接为王公庄提供200+新增就业岗位,预计增收500 元/月。未来,团队将把潞州区城郊乡村联合起来,打造成线上潞部落。(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李睿冰)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