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娱乐|财经|舆情|教育|第一书记网|地方|发现|游戏|汽车
查看图片列表 山东工商学院“乡村振兴·青年作为”农村改革路上之中国精神暑期实践团队赴安徽凤阳

 

团队成员与大明旅游集团公司总经理王林平、小岗村景区负责人孙欢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瑞普 摄

团队成员与大明旅游集团公司总经理王林平、小岗村景区负责人孙欢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瑞普 摄

 

  中国青年网滁州11月30日电(通讯员 李伟 王丹 张新可)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近日山东工商学院“乡村振兴·青年作为”农村改革路上之中国精神暑期实践活动团队来到了安徽凤阳小岗村观小岗新貌、看小岗变化、听亲身故事,切身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40年来的历史成就。安徽凤阳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中国十大名村之一,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沈浩精神起源地。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一、观历史

  团队成员先后参观了“大包干纪念馆”和“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在“大包干纪念馆”,大家详细了解了“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切身体会小岗村18位村民冒死托孤时的壮志豪情,感受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随后参观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认真参观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生前工作和居住的故居。大家被一颗颗红手印、一幕幕场景复原、一幅幅翻天巨变及近距离感受到的“沈浩精神”所感动、震撼。

团队成员在金昌食府农家乐前与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老人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瑞普 摄

 

  二、体岗情

  在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之一、原小岗生产队队长严金昌老人家里,严老再一次为我们讲述了当年刻骨铭心的抉择:1978年以前,小岗村是“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底,小岗村18户不想饿死的农民在一起以“托孤”的方式签下分田到户的“生死契约”,关闭了一扇门,又开启了一扇门。严老告诉我们,1979年庄稼大丰收,干了一年够吃五年。那一年小岗粮食总产量为13.3万斤,相当于往年同期产量的4倍;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的18倍;归还贷款800元,这也是一贯以逃荒要饭知名的小岗村,历史上第一次归还国家贷款。

团队成员听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老人讲述大包干。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瑞普 摄

 

  三、看新姿

  “一朝越过温饱线,三十年跨不过富裕门”,小岗村这个“中国改革第一村”在发展过程中又遇到了新的困惑。原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的到来带领村民修建公路,引进资源,集中土地开发现代农业,发展旅游业,招商引资发展村级工业。沈浩在小岗的六年是小岗村人均收入增长最快的六年,也是小岗民生改善最显著的六年。他以振兴小岗为己任,找到了一条适合小岗村的正确发展之路,实现了自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诺言。   

团队成员与小岗村委会主任周群之合影四、扬岗神。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杨瑞普 摄

  “小岗精神”体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精神。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始终心怀梦想;无论面对多大的阻力,有勇气追求梦想;无论现实起点多低,下定决心付诸实践,这是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精神照亮小岗村改革之路的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聂俊文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撰写时间:2018-11-30 09:45:00

热图

排行

编辑

推荐

扫描二维码进入

“青年之声”移动版

扫描二维码进入

中国青年网微博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