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材言中国梦实践团带着满满的热情与丰富的课堂内容,深入乡村,走进湖南省保靖县拱桥援粮希望小学,开展为期7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针对拱桥村独特的教育环境和经济状况,实践团精心设计了涵盖生态文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在内的多元化课程体系,总课时量达140课时,录制12个微课视频,受益人次达3000余人。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全程跟进和高效率的教学方式,实践团成功打造了“课上师生互动学习,课后学生自主思考”的教育模式,用实际行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力量。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在红色爱国课程中,实践团成员凭借对红色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满腔热情,将厚重的红色历史化为生动的情景剧,这些剧目以思政为核心,故事为主线,让理论宣讲沾泥土、接地气,除了给学生量身定制红色情景剧之外,还通过案例研讨、嘉宾答疑、文艺汇演等不同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把当地的糯梯乡苏维埃政府旧址、吉卫革命烈士纪念塔等红色资源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理论教学,创新出更多让青年学生听起来能“解渴”、学起来引“共鸣”、品起来增“回味”的思政“金课”,筑牢学生的信仰之基。
图为实践团成员耐心解答小朋友的问题。马睿涵 供图
心灵手巧,心理浸润
在实践团的精心策划下,除了扎实的课后作业辅导,他们还引入了手工制作课程与心理团辅课,为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搭建起一座座通往创造与自我发现的桥梁。
手工制作课程中,实践团通过多样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到创造的乐趣与成就感。从简单的折纸、粘土雕塑到复杂的木工制作、环保手工艺品,每一步都凝聚着孩子们的汗水与智慧。“这些课程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将心中的梦想转化为现实的作品。”课程负责人表示,在每一次的尝试与探索中,孩子们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也更加自信地展现自我。
同时,实践团通过心理团辅课为孩子们的心灵提供了滋养与庇护。在团辅课上,他们学会了倾听与表达,学会了理解与包容。通过团队合作游戏、情绪管理训练、自信心提升等游戏环节,孩子们逐渐敞开了心扉,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团队的默契配合与引导,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了关爱与支持,也让他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小朋友们开展心理团辅活动。马睿涵 供图
防溺安全,警钟长鸣
实践团以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为核心,针对当地特点分别开设家乡的河流、“河”必要节水、防溺水宣传等八期生态文明教育课程。
课堂上,实践团向大家展示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用水行为可能导致的污染问题,以及这些污染对自身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鼓励小朋友们科学地保护水环境,筑牢“生态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观念。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孩子们上何必要节水课程。高艺菲 供图
走进家户,心系民心
实践团成员在课余的闲暇时光里,并肩前行,深入每一户家庭,用心倾听当地居民的声音。特别关注当地的留守老人与孩童,向村民们伸出援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努力了解他们的子女或父母的去向,以更全面地理解村民们的家庭情况,为村民们带来一丝温暖与关怀。在与村民的真诚对话中,实践团成员细心捕捉每一个生活细节,无论是清晨的第一缕炊烟,还是傍晚归家的脚步声,都被一一记录在心。通过这些细微之处,逐渐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乡村生活画卷。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照。高艺菲 供图
实践团负责人表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目光将汇聚于这片充满爱与希望的土地,越来越多的力量将加入到这一伟大的征程中来。相信在更多这样充满爱与责任的行动下,乡村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与灿烂!”(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高艺菲 万旭 史王馨 马睿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