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湘潭大学团委指导下,湘潭大学青马工程卓越班赴永州市零陵区石岩头镇暑期社会实践团在石岩头镇九江岭村开展了为期7天的“红途铭志,湘韵铸魂”实践活动。
一座堂,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邀约
寻迹忠孝堂,凝聚正能量。实践团在湘潭大学团委书记张月朗和副书记吴谨的带领下,前往九江岭战役旧址,走近忠孝堂。忠孝堂建于乾隆初年,这里不仅是当地百姓纪念先人的祠堂,如今更是缅怀英烈的地方。在村委委员唐安生的介绍下,实践团深入了解忠孝堂的历史与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看血战九江岭的纪录片。陈瑾怡 供图
当年湘江战役后,部分红军撤退至石岩头镇,虽然已是深夜,且大家衣着单薄、饥肠辘辘,但战士们为了不打扰当地百姓,选择悄悄夜宿至忠义堂内。村民唐景超外出看到这一幕,非常钦佩军纪严明的红军战士。
他注意到,许多红军战士打着赤脚,便连夜赶制十几双草鞋,加上家中存留,凑齐二十多双送给忠义堂内的红军战士。
这种鱼水相依的军民情谊令实践团成员深深动容,“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红色革命先辈并肩同行,感受那份坚定的信仰和永不褪色的赤诚”。
一座山,一场重温红史的攀登之路
久有凌云志,今登九江岭。恰逢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之际,实践团的同学翻越九江岭,共同体悟这跨越时空的赤诚激荡。
图为实践团成员前往九江岭红军战役遗址。鲁一平 供图
90年前,1934年12月6日,国民党桂军和保安团尾追红军到黄溪洞,红军组成战斗队列攀登九江岭,欲越过山坳再进入西边黄花大岭寻找脱身的机会。但红军上山不久,国民党士兵就紧随其后分三路向岭上发起猛攻。战斗异常激烈残酷,几乎全部战士都壮烈牺牲在了九江岭。
90年后的今天,踏寻历史足迹,昔日红军英勇杀敌、冲锋在前的画面跃然眼前。实践团穿越丛生荆棘,深感红军不畏艰险、勇毅前行的精神。
实践团成员李新叶说,零陵之行第三天,大家化身“急行军”,踏上当年红军攀登的小径。“这一路见证了烈日下的不同光影,体会到行走路上的崎岖,深知这条蜿蜒小道的特别,它承载着历史的厚度,血染着革命的体魄。”
一代人,一场触及魂灵的温暖对话
寻访守墓人,承志绘新篇。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实践团踏上了探寻红色记忆之路。成员们前往红军守墓人唐立志家中,记录下了红军守墓人世代相传的忠诚与坚守。
据唐立志讲述,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令人胆寒,但血战过后,村民们仍冒险将红军战士的遗体埋葬在战壕附近。“只有一名重伤的红军战士沿着石期河来到村前河滩,但最终因伤势过重不幸牺牲,几天后才被村民发现并冒险葬于自家祖坟里,此后每年清明,村民们都以亲人的身份默默祭奠这位无名红军战士。”
访谈过程中,唐立志复述着祖辈的嘱托:“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守护红军墓,让红军精神如星火般代代相传。”这些话语如同历史的涟漪,在实践团成员的心湖中激起了波澜。
图为实践团成员拜访守墓人唐立志。蒋晴 供图
实践团到达这座位于湘南的小镇时,与永州市零陵区文化旅游体育局、石岩头镇人民政府进行了座谈交流。
在详细了解石岩头镇的红色资源与历史文化后,实践团确定了“发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助力文旅融合发展”的主要任务,并决定按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基本方针,充分挖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其传承红色革命精神、赓续历史文脉的重要功能,致力于通过红色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与文脉传承。(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吴谨 陈南男 张子阳 石佳贝 李思瑞 李新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