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时代号召,2024年8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川山“遗”路,“彝”梦山川本科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本科生辅导员吴敏的带领下,前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分别前往西昌市、越西县、呷古村三处调研地开展走访实践。通过在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参观学习及对相关人员的访问交流,实践团队深入考察了以彝族刺绣为代表的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重点挖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寻彝乡古韵,感悟传统之美
实践团师生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进行调研,通过在建昌古城、火把广场实地采访游客、走访商家,收集其对于西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与传承的看法与意见。而后,团队参观了西昌市方志馆,并在西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进行了重点学习。实践团师生在西昌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工作人员杨智的引导下深入了解了西昌市非遗挖掘、保护措施与成果。
邛都洞经音乐、彝族医药、彝族漆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品陈列在实践团师生眼前,其精湛的工艺、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充分展现了彝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诉说着彝族古老的历史与传说。
图为彝族妇女正在刺绣。李秭樨 供图
访山川彝梦,聆听民族之声
实践团前往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非遗体验馆进行实地调研。体验馆集非遗展示与文创产品售卖于一身,充分挖掘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致力于打造彝族非遗一站式体验,在助力民族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力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体验馆,实践团对越西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非遗中心主任孙志阳进行了专访,深入了解了凉山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的重要作用。孙主任表示,诸如彝族刺绣、彝族银饰之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广大彝族农村居民提供了工作机会,增加了额外收入。尤其是在帮助彝族妇女实现个人价值、提升社会地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现在女性传承人越来越多,妇女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勤劳来致富,变得更加独立、自信了。”孙志阳告诉实践团的成员们。
图为实践团成员专访越西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非遗中心主任孙志阳。李秭樨 供图
随着孙志阳的轻声讲述,体验馆中传来阵阵琴音。成员们循声而去,看见两位正在弹奏月琴的彝族姑娘。姑娘们向实践团成员们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并亲切地教授成员们弹奏月琴。成员们也借此机会了解到当前越西县众多学校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传授非遗技艺,帮助更多彝族青年感受非遗之美,将彝族传统文化内涵内化于心。
以彝绣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经岁月洗礼的璀璨明珠,闪耀着彝族人民智慧的光芒,记录着彝族人民的信仰、智慧与情感。深入大凉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川山“遗”路,“彝”梦山川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聚焦“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号召,实地考察调研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当代价值,真正做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耳朵倾听基层声音,用心感受时代脉搏,用实际行动助推伟大梦想,期望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青春业绩。(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李秭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