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三下乡实践纪实 >> 正文

西南民族大学暑期实践:青春铸梦,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同行

发稿时间:2024-08-23 15:1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我们走进闽宁镇非遗工坊,看见一个个精美的手工手鞠球,听见非遗技艺带动当地妇女在家门口就业的故事,便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的意义。”

  日前,在闽宁镇新貌展示中心,西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秦雨与其他成员一同采访编结技艺传承人,体验非遗制作流程,深刻感受闽宁协作对推动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感受非遗传承对当地发展带来的重要作用。

  除了秦雨及其所在的团队,今年暑期,西南民族大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33支校级立项社会实践团及“返家乡”个人实践队员踏上寻梦之旅。

  西南民族大学团委负责老师表示,同学们分别赴四川、宁夏、西藏、陕西、新疆等地,用行动书写着青年人的担当与梦想。

新闻传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在银川闽宁镇用镜头记录非遗。王君 供图

  青春启航,共绘民族团结新篇章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是“新中国民族团结和民族工作第一碑”的诞生地,拥有深厚的民族团结传统。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实践团参观了普洱市的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并深入历史文化遗址进行实地学习。

  “普洱的这次实践是一次宝贵的经历,为大家提供了具体生动的一线素材,丰富了教学科研、理论研究的史料依据和实践支撑,让大家开拓了视野,增强了责任感与使命感。”实践团马嘉媛表示。

  张宝婵跟着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实践团,走进映秀震中纪念馆与汶川博物馆等多个实践点。

  “我们参观了纪念馆周围保留的部分地震遗址,如倒塌的校舍、残破的房屋等,让我们直观感受到地震带来的巨大破坏。”张宝婵介绍说,但如今的汶川已从废墟中崛起,新的城镇拔地而起,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居民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

  同时,实践团采用文物讲解的形式,重温历史,感受历史,铭记历史。“本次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在灾难面前,中华民族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以及各民族之间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张宝婵说。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在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聆听民族团结故事。加央卓玛 供图

  “道中华”里话传承,青春力量显担当

  “我们走进甘南藏族自治州,探访红色革命旧址,庚续红色基因。邂逅了雪域之上一束束等待绽放的花朵,侧耳倾听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描绘出的民族团结故事,少男少女于方寸之间的课桌抒发青年之声。”

  近日,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实践团成员郝芳芳跟着实践团前往甘肃省迭部藏文小学、高级中学、藏族中学以及松潘县社区,深入学生家庭面对面沟通,与社区居民零距离交流,力求与成员们一起宣讲推介“道中华”微信公众号、视频号。

  “道中华”成为这次实践活动中最闪亮的名片。从乐山到芦山,从新疆到宁夏,西南民族大学各学院师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文化故事。

  在乐山五通桥区,有一批批坚守在为人民服务一线的基层工作者;在峨边中学,有一双双清澈明亮的眼睛;在铁道兵博物馆、战时故宫纪念馆,藏着一段段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峥嵘岁月……

  “我和宣讲团的成员们一起努力,从理论到实践,从国家到个人,将栩栩如生的故事生动形象地‘搬’到他们面前,和基层群众学生一起道中华之美,美中华之道。”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团王欣感慨道。

  “我们深入村镇去实地观察乡村振兴的成果,并面向当地社区居民开展文艺惠民展演,同时进行了普通话推广以及‘道中华’相关内容的宣传工作。”艺术学院实践团成员张雨辰介绍说。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在迭部县高级中学开展“道中华”主题宣讲。邱尔革 供图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我们去到嘉陵江畔的红军渡纪念馆,这是一次触动心灵、令人难忘的红色之旅。”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实践团成员杨莉回想着此次实践活动,心中感慨万分。

  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饱经沧桑的实物,仿佛都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杨莉表示,它们引领着团队成员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年代,“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红军战士们的坚定信念和无畏勇气。 ”

  红色,是青春的底色。每一次重温历史,都是对青春的一次洗礼。西南民族大学负责社会实践工作的老师表示,学子们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更加坚定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在实地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过程中,一件件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党中央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艰苦岁月,展现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年在延安住窑洞、吃小米、驱日寇的光辉历史。

  “时光不语,历史有迹。”化学与环境学院实践团成员马向兰表示,“此刻的我更能感受到延安的人文氛围和浓厚的革命精神。”

  电气工程学院实践团来到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嘉兴南湖,瞻仰红船,重温入党誓词,认真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诞生历史。

  “在南湖革命纪念馆,我们通过一幅幅照片,一篇篇史料,一件件遗物,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不屈精神。”团队成员张益表示。

化学与环境学院实践团在延安枣园革命旧址重温毛主席《为人民服务》。陆承铎 供图 

  推普助振兴,青春在田野间绽放

  商学院社会实践团在大桥镇、石龙镇民主村、礼州镇及西昌市等地,深入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在冕宁县石龙镇民主村的葡萄种植基地,我们看见一串串晶莹剔透、果实饱满的葡萄,耳边传来葡萄种植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故事,深刻体会到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深远意义。”团队成员韩琳表示。

  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西南民族大学的学子们熠熠生辉。他们通过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技能提升培训、医疗支持、电商带货等方式,为乡村注入新活力。

  药学院在凉山州推行的“推普+中医”模式,在西昌市月城广场通过发宣传单以及印有健康顺口溜的小扇子等方式进行“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和“养生健康小知识”等多方面知识宣传。

  实践团成员康主草认为,这一模式既提升了当地群众的语言能力,又弘扬了中医药文化,为乡村医疗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建筑学院实践团则是前往若水镇牦牛村,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和群众需求,为当地农特产品提供包装设计和推广建议,在若水镇牦牛村现场绘制了“和美乡村”文化墙。

  “绘制民族团结墙绘意义非凡,能让我们把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墙绘的每一笔和推普的每一句都承载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建筑学院实践团成员李沛霖介绍说。

建筑学院实践团在牦牛村进行墙绘。胡瑞琴 供图

  返家乡,看变化,青春不负韶华

  “从泛黄的文件之中,我看到了历史的沧桑,感受到了我们党一路走来,波澜壮阔、栉风沐雨,仍然初心不改、砥砺前行。”这个暑期,公共管理学院柯正新返回家乡,在瑞昌市档案馆负责档案管理。

  “这为期15天的实践工作,让我从开始的羞涩不善于表达逐渐变得勇敢并且能成熟的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我参与了乌鲁木齐市宣传部主办的乌鲁木齐市电信杯才艺展演,为参赛的爷爷奶奶们摆放麦架,为获奖的队伍颁奖。爷爷奶奶们的笑脸让我感受到我们志愿活动的意义所在。”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院的刘姝妍同学这样说道。

  在“返家乡”社会实践过程中,一届又一届的西南民族大学学子回到家乡,通过岗位实习、乡情民情考察等形式,亲身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

  “这份经历让同学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也增强了服务人民、回报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西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永强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创新实践模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雷鹏飞 陈茹心 金瑛晗)

责任编辑:王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