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三下乡实践纪实 >> 正文

浙财大学子探秘非遗传承:青田鱼灯“舞”出新生机

发稿时间:2024-09-25 11:12: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为挖掘青田鱼灯舞的传承根脉,激活非遗的新生命力,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赴丽水“青田鱼灯跃,非遗薪火传”实践服务团近日深入青田县,了解青田鱼灯舞发展现状,学习“青田经验”,探寻青田鱼灯舞创新发展的可行路径。

  海韵溪声里,鱼跃映灯红。海溪乡位于青田县北部山区,是青田鱼灯舞的发源地之一。7月16日,实践团在海溪乡采访了灯舞(青田鱼灯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振兴,他不仅是青田鱼灯队的骨干队员,更是青田鱼灯舞发展的中坚力量。

  谈及鱼灯舞之缘,朱振兴深情回顾:“我从小就学习鱼灯舞,在2007年真正进入鱼灯舞的表演队列,在2008年荣幸地在北京展现青田鱼灯舞的魅力。”

  在交谈中实践团了解到,朱振兴将鱼灯舞视为“青田大熊猫”,自2013年开始便全身心投入到鱼灯舞的传承事业中去,他常赴海溪乡中心学校亲自教授鱼灯舞的技艺。从艺23载,他主动担起薪火相传的重任,让青田鱼灯舞扎根校园,让非遗传承浸润孩子们的心田。

图为实践团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深入交流。曹蝶滢 供图

  为进一步了解青田鱼灯舞的传承与传播情况,实践团与海溪乡妇联主席张侨美进行交流。张侨美重点提及了海溪乡政府为促进非遗技艺的传承所采取的一系列创新措施:海溪乡力推“鱼灯舞进校园”,将鱼灯舞学习列入校园兴趣课程,让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和了解鱼灯舞;依托海溪乡党群服务中心的人才技能课堂,将鱼灯舞培训拓展到中青年,实现技艺学习的跨龄覆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海溪乡政府还借助新媒体平台之力,打造红色直播间和网红书记账号,通过线上知识讲解,发布宣传视频等形式,让青田鱼灯舞走出“深闺”,走近大众。

  在张侨美的带领下,实践团与来自海溪乡中心学校的三位学子进行对话。他们的话语中洋溢着对鱼灯舞的敬仰与热爱,并且自豪地分享在鱼灯舞课程中的学习过程,“老师在每周三给我们上鱼灯舞的课,我们都很积极地向老师学习。”在学校和政府的支持下,鱼灯舞课程已成为海溪乡中心学校校园文化的一抹亮色。学子们不仅承袭了鱼灯舞的表演技艺,也在一灯一舞中增强对非遗的理解与认同。

图为实践团采访海溪乡妇联主席。曹蝶滢 供图

  鱼灯翩跹承古韵,匠心坚守续新篇。7月16日,实践团来到青田县职业技术学校,与该校体艺卫处副主任曾有才进行探讨。曾有才介绍说:“我们学校作为浙江省青田鱼灯舞的教育基地,在鱼灯舞传承上肩负着责任。”当前青田鱼灯舞面临青年传承人才短缺的严峻挑战,为缓解这一困境,学校与非遗传承人携手展开教学活动。“春鱼戏水、夏鱼跳滩、秋鱼泛白、冬鱼接龙”,鱼灯“游”进校园既是对传承根脉坚定不移的守护,也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

  实践团了解到,青田职技校在每周安排四节鱼灯舞课程,老师们通过讲解鱼灯制作,教授舞蹈动作技巧等课程安排,激发学生们的文化传承意识。交流中,曾有才对实践团提出的青田鱼灯舞要勇于创新、多元化发展的观点表示赞同,他提到青田鱼灯舞可以融入现代生活,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开拓非遗传承更广阔的空间。

图为实践团采访青田职技校体艺卫处副主任。沈欣怡 供图

  在县职技校的鱼灯舞教学基地,实践团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施观彬进行专访。施观彬首先为实践团讲解了鱼灯舞深厚的历史脉络:最初先民以竹篾编织成鱼形灯笼,悬于门庭,寄寓丰收与富足之愿;后来,鱼灯不断革新,由静态装饰转变为舞台艺术;到了现在,鱼灯舞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文化内涵,还创新了多样化的表演形式。施观彬说:“有一次,我们将鱼灯舞和青田的稻鱼共生结合起来表演,让鱼灯舞出现在希望的田野上。”融合其他的文化形式,让鱼灯舞焕发出新的生机。

  提及如何将青田鱼灯舞传递下去,施观彬表示:“要让这里的年轻人和小孩子都知道青田鱼灯舞是什么样的,怎么来的。”为此,2013年施观彬主动向学校提出“让非遗走进校园”,亲自向学生教授鱼灯舞,“在他们长大以后,村里乡里举办大型表演活动,可以找得到人组建队伍,这样鱼灯舞才能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五十年匠心独运,施观彬的坚守与创新,为鱼灯舞的保护和传承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为实践团学习鱼灯舞。沈欣怡 供图

  在结束采访后,实践团手执鱼灯,向施观彬学习鱼灯舞的舞蹈技巧。“在舞鱼灯时,眼神是最重要的,只有做到人、鱼眼神融合,鱼灯才能活起来。”施观彬目光如炬,手里的鱼灯一会起伏游动,一会左右摆动,一会上下翻跃,“这是一个协作的动作,后面的鱼要时刻盯着你前面的那条鱼,这样队伍才不会乱。”在他的耐心讲解下,实践团体悟要领,反复练习,不仅感受到了鱼灯舞中人鱼合一的美韵,也更加钦佩传承人在非遗发展中热忱的态度和坚守的精神。(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沈伊蕾)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