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三下乡实践纪实 >> 正文

浙江大学:教桥连黔浙 心弦互扣鸣

发稿时间:2024-09-29 10:43: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今年暑假,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竺愿踱皎月,西部尽桃李”社会实践团在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元宝小学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支教实践。

  “老师,你们火车到哪了?”

  8月10日,一通来自大方县的电话唤醒了清晨的宁静。电话那端,是牵挂着支教老师们的元宝小学学生黄亚雨。

  十二天的支教,将浙江大学实践团成员与元宝小学学生的心紧紧牵在了一起。

  紧锣密鼓的备课

  7月28日,实践团队抵达毕节市大方县元宝同心实验小学。负责与实践团队对接的元宝小学“元宝女足”教练徐召伟携其他老师向实践团表达了热烈欢迎并召开简短会议。在短会上徐召伟老师表示将把接下来两周的教学全权交予实践团。接收到来自元宝小学教师团队沉甸甸的信任,实践队员们感动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要把课上好的决心。

  抵达当晚实践团队就召开了集体会议,完善预先起草的课程安排和教学大纲。领队陈忻燃提出的教学纲领是寓教于乐,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教授知识,并拓展以兴趣课。

  “你这么讲太抽象了,孩子们很难理解。”“那我在PPT上再加一点图片。”负责一二年级数学授课的李晟文和陈忻燃在商量怎么把乘法问题讲生动清晰。

  “这个默写放在这里适不适合?”“要不换一首诗?”负责五六年级语文授课的金凌和李德老师在出语文摸底卷子。

  整一个晚上,几张课桌拼凑出的简单办公桌周围萦绕着各种讨论课程的絮语。实践团队以十二分的热情和认真迎接来临的支教事业。

  趣味横生的课堂

  “老师,我知道答案!”

  第一天课堂上,气氛相当活跃,一只只手踊跃地高举过头顶,眼睛眨巴着,希望老师能点到自己来回答问题。孩子们的捧场,让支教队很快地适应了元宝小学的教学生活。

  此后支教时间里,每一节课都被非常热情地对待。

  语文课上,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上台默写自己超前背的初中诗词;

  数学课上,孩子们你追我赶地计算题目,寻找正确答案;

  手工课上,孩子们举一反三地制作出各式各样精美的贺卡;

  ......

图为孩子们在手工课上认真学习扭扭棒的使用方法。陈忻燃 供图

  除了传统授课方式,实践团还别出心裁转课翻堂,让小朋友们摇身一变,成为老师,教授实践队员踢足球的技巧。颠球、拨球、挑球、运球、射门,足球场上充满着欢声笑语。

图为实践队员刘子溟在翻转课堂上与孩子一起踢足球。陈忻燃 供图

  课程结束前,团队进行了教学情况调研,统计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看到孩子们赞美的话语,队员们都非常感动——两周高强度认真备课的努力得到了正反馈——真好!

图为元宝小学对开设课程的反馈节选。朱怡煊 供图

  相互摇动的树木

  “有时候,我觉得孩子们更像我们的老师——她们有梦且坚定追梦,让我非常佩服。”实践队员周睿聪回忆着支教中最令她难忘的一个晚上。

  那天晚自习结束,元宝小学六年级学生徐文突然央求周睿聪打开音乐软件让她听听《阿嬷》这首歌,并表示这是她最喜欢的歌曲,因为这时刻警醒着她不要止步于大山。

  “山的那边是什么...”夜晚的大方县星光璀璨,徐文在足球场上仰躺着,哼着歌,眼里闪烁着走出大山的坚定向往。

  事实上,元宝小学的每一个孩子都怀揣着相同的向往,这种向往支持着她们进行日复一日的足球训练,寒暑无阻。她们小小的身躯下钢铁一般的意志让实践队员无不动容,也激励着队员们更加坚定地走在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上。

  余音绕梁的收官

  为期两周的支教经历不知不觉走向尾声。

  聚散有时,情驻心间。

  8月9日下午,社会实践团与元宝小学师生告别,并向每个孩子送上了写着祝福语的支教期间拍摄的相片作为纪念。告别过程中,实践团和孩子们恋恋不舍地拥抱,不少人红了眼眶。

  “元宝小学是大山里的奇迹,能参与到这个奇迹中,我三生有幸。”实践队员陈涵静表示非常荣幸能在孩子们走出大山的旅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两度参加支教实践的队员赵一帆感叹于元宝小学的飞速变化并送上来自己的祝愿,“去年我来的时候还没有WiFi,食堂也没有饮料,现在大不一样了。希望元宝小学能乘着这个势头越办越好,闯出大山,闯向世界。”

  徐召伟老师对此次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竺愿踱皎月,西部尽桃李”社会实践团的支教实践活动予以高度评价,称赞支教团队接地气,能给孩子们带来真知识,并表示欢迎高校大学生多下乡,了解真正的中国基层和西部发展状况,从而建设更好的中国。(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朱怡煊)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