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三下乡实践纪实 >> 正文

青岛农业大学:让青春与乡村振兴实践撞个满怀

发稿时间:2025-05-08 13:1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厚植青农学子爱农情怀,2025年寒假期间,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三支实践团队分赴德州、寿光、青岛、曹县、东营等地,以专业实践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通过访企拓岗、文化调研、科技助农等多元形式,学子们在田间地头、企业车间、文化基地中躬身实践,用实际行动书写乡村振兴的青春答卷。

  访企拓岗促就业,解码智慧农业新路径?

  为深化校企合作,探索现代农业人才需求,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2月23日至2月26日,以“访企拓岗”专项行动为契机,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绿野企航赴德州、寿光、青岛实践服务团走访三地的农业合作社与科技企业。

  在平原县绿益康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队员们学习越冬黄瓜大棚的精细化种植技术,感悟“科技+传统”的融合力量;在兴达育苗基质公司,观摩西瓜苗嫁接与基质育苗流程,了解现代农业对标准化生产的追求;于四季青农业科技公司,体验智能温控系统与集约化育苗管理,见证“用代码种菜”的硬核科技。

  团队深度挖掘涉农企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为学院优化课程设置提供参考。例如,德州市新园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智慧温室管理、水发航天产业园的全自动控制系统等案例,让学生认识到“懂技术、会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活动促成校企就业意向深度合作,为毕业生开拓岗位。实践队员丁相禹感慨:“农业现代化不仅是设备的升级,更是思维与技术的革新。”

图为实践队员聆听王经理讲述创业经历。毛安琪 供图

  ?文化赋能产业兴,织就国潮传承新篇章?

  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融合路径,助力乡村文化振兴,2月7日至2月11日, 以曹县“汉服之都”为窗口, 青岛农业大学“锦裳汉服韵,文化传承行”赴曹县实践服务团深入曹县“e裳小镇”、汉服产业基地与电商物流中心进行调研。

  在“e裳小镇”,队员们体验高校联名汉服设计、参与“国潮才艺秀”培训,见证AI技术赋能传统纹样创新;于汉服产业基地,学习从设计、生产到直播带货的全链条运营模式,探秘“马面裙出海”的国际化路径;在电商物流中心,调研“三横四纵”物流网络如何支撑汉服日销万单的奇迹。

  团队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推广曹县汉服文化,发布作品获超2万次浏览,带动汉服话题热度。

  调研发现,曹县以“平价汉服+电商直播”打开市场,年产值超百亿元,带动2万名村民就业。队员李宜同表示:“汉服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密码。”

  据悉,活动为学院与曹县汉服企业搭建合作桥梁,未来双方将联合开展文创设计、电商实训等项目。

图为e裳小镇中心“北京大学联名款”汉服。李洁 供图

  盐碱地焕新生,青春智慧助产业蝶变? 

  为聚焦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创新,探索科技赋能农业转型的可行路径,2月17日至27日,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科技引领黄河三角洲农业产业蝶变,青春智慧助力乡村振兴”赴东营实践服务团走访东营市双福福盛农业、森特瑞食品科技等企业及学校盐碱地研究院。

  在双福花卉智能温室,学习地热能温控与潮汐灌溉技术,对话企业如何通过“4+1”联农机制带动农民增收;于森特瑞食品公司,观摩速冻蔬菜出口生产线,感悟“小蔬菜闯国际大市场”的匠心坚守;在盐碱地研究院,参与耐盐碱作物育种实验,深化对盐碱地生态修复的认知。

  团队总结盐碱地农业“科技+产业”双轮驱动模式,提出“智能管理降本、高附加值增效”建议,获企业高度认可。

  活动推动学院与双福花卉签订实习基地协议,未来将联合攻关盐碱地基质改良技术。队员王昊表示:“盐碱地不再是‘不毛之地’,而是充满希望的‘未来粮仓’。”

  据悉,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寒假社会实践以“专业+需求”为导向,构建了就业拓岗、文化传承、科技助农的三维实践体系。学子们既在智慧大棚中触摸农业前沿,又在汉服工坊里赓续文化根脉,更在盐碱地上书写创新答卷。

  带队教师张钰扬总结说:“乡村振兴需要既有泥土气息又有科技视野的新农人。期待更多学子以实践为起点,让青春在乡村沃土扎根生长。”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校企地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培育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乡村振兴生力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青春动能。(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姜灏阳)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