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新农探路” 调研团队怀揣着对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热切关注,奔赴河南省新乡市开启了一场实地调研之旅。此行的目的是深入探究当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联农带农、推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经验与创新模式,为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寻找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
据悉,新乡市近年来在农业领域涌现出一批极具活力与创新精神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它们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广袤的田野之上,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新乡市的钱大妈叶菜合作社,调研团队踏入那片150亩的种植基地,眼前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让人心旷神怡。青菜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鲜嫩,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蓬勃的生命力。合作社负责人李建国热情地向调研团队介绍,自2014年成立以来,这里已经成为周边村庄农户的 “就业驿站”,承载着无数农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全年用工需求稳定,尤其在3-4月叶菜采收旺季,日用工量从平时的30人激增到50人。” 李建国指着正在忙碌搬运蔬菜的工人说道,这些工人大多是周边村庄的农户,他们在这里找到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合作社实行 “计件薪酬制”,多劳多得,这种灵活的薪酬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工人的工作积极性。熟练工人在旺季日均收入能超200元,比传统务农收入高出近40%。这不仅为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更让他们感受到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魅力与价值。
更令人欣喜的是,该合作社的产品已经形成了“线下菜贩 + 商超直供 + 线上社区团购”的多元销售网络。这让合作社的产品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去年,合作社叶菜销售额突破300万元,带动周边12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这一组组令人振奋的数字,正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的有力证明。
调研团队接着来到新乡金滩种植专业合作社,那里的300亩桃林与500亩麦田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负责人王红梅自豪地向调研团队介绍合作社的创新销售模式:“我们的蜜桃通过‘认养一棵树’的定制化销售模式,每年还未成熟就已预售过半;小麦则与面粉厂签订订单种植协议,实现‘种销无缝对接’。”
这种“自给自足 + 市场导向”的经营模式,不仅保障了社员家庭的粮食供应,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还让户均年增收1.5万元。更为可喜的是,这种模式吸引了10余名返乡青年加入种植队伍,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这些返乡青年带着新的知识、新的理念回到家乡,与合作社共同探索农业发展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为团队访谈鑫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程微淼 供图
在封丘县鑫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75亩特色种植园里,羽衣甘蓝、芝麻菜等小众蔬菜生机勃勃,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负责人赵志强兴奋地表示:“我们搭上了‘电商快车’,去年通过抖音直播带货,特色蔬菜销量增长60%,胖东来等本地商超的长期订单也让我们吃下‘定心丸’。” 电商的兴起为农产品销售开辟了新的渠道,让合作社的产品能够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在郑州市农科院的技术帮扶下,合作社引入智能滴灌系统,亩均节水30%,产量提升25%。科技的力量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还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该合作社已吸纳周边5个村80户脱贫户入股分红,户均年收益增加8000元。这一举措,让脱贫户能够分享农业发展的红利,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调研发现,新乡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就业吸纳 + 产业带动 + 利益联结’的多维模式,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调研团队负责人、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张明在调研结束后感慨地说,“这些鲜活案例为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了‘新乡样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新乡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3200余家,带动农户38万户,户均年增收1.8万元。这一组数据背后,是无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辛勤付出与不懈努力,是他们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新乡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峰在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将持续强化政策扶持与技术赋能,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规模化、品牌化、数字化方向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这不仅是新乡市农业农村局的承诺,更是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未来发展的美好期许。(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程微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