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两弹一星’不仅是课本上的名词,更是一代人用青春和热血写就的史诗。”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果园中学七年级学生马小梅擦拭着眼角的泪水说道。
6月26日,兰州理工大学红柳星火“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走进果园中学,以珍贵影像、互动模型和青春对话,为山区青少年带来一堂跨越时空的“两弹一星”精神思政课。
图为宣讲团成员为小朋友们宣讲“两弹一星”精神。程凯 供图
沉浸式宣讲:让历史从课本中“走出来”
宣讲团以“戈壁滩上的青春”为主线,通过精心准备的影像资料和科学家手稿复刻件,还原了钱学森“五年归国路”、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王淦昌“我愿以身许国”、郭永怀“用生命守护绝密文件”等感人场景。
当大屏幕播放钱学森归国纪录片时,学生们屏息观看;看到邓稼先手稿上密密麻麻的计算公式,不少孩子发出惊叹;而看到王淦昌因国家需要,为研制核武器毫不犹豫改名“王京”,掷地有声地说出“我愿以身许国”时,更让现场不少学生悄然落泪。六年级学生马明轩感慨:“原来课本上的‘两弹一星’不仅是科技成果,更是一代人用青春和热血写就的史诗。”
图为“两弹一星”精神宣讲现场。邓吉瑞 供图
科技实践:让原理从“抽象”变“具象”
为发挥专业学科特色优势,宣讲团带来精心准备的实践环节——3D打印模型展示。宣讲团现场展示用3D打印技术复刻的“东方红一号”卫星结构,让学生直观感受航天器精密构造。宣讲团成员详细讲解卫星天线、太阳能板等关键部件的设计原理。
此外还有手抛飞机制作环节,宣讲团指导学生动手组装简易飞机模型,现场讲解机翼设计、重心平衡等空气动力学基础知识。“原来造飞机和做机械零件一样,需要精确到毫米的计算和无数次调试。”参与制作的四年级学生马强说。
图为宣讲团指导老师为小朋友们讲解3D打印机。程凯 供图
代际对话:让精神在问答中“活起来”
在“如果回到那个年代”互动环节,面对学生“你们会选择像邓稼先一样隐姓埋名吗”的提问,宣讲团成员程凯回答:“今天的我们无需隐姓埋名,但同样需要在芯片研发、航空航天等领域攻克难关。你们解开的每道数学题、设计的每个模型,都是对‘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
活动现场,学生们踊跃分享自己的科技理想:“想造国产大飞机”“研发新能源电池”“造出自己的芯片”。这些朴实的愿望折射出青少年对科技强国的向往。
图为小朋友们踊跃举手发言,表达自己对未来的理想。程凯 供图
“精神传承需要青春化表达。”宣讲团指导老师卢炳琪介绍,自团队组建以来,已建立“高校+中小学+社区”三级宣讲体系,未来宣讲团将持续开展“科学家故事进乡村”活动,让科学家精神在更多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正如宣讲团成员给果园中学小朋友们的寄语中写到:“‘两弹一星’精神从未远去,它藏在你们解开的每一道数学题里,在你们组装的每一个科技模型中,更在你们仰望星空时的梦想里。”(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邓吉瑞 程凯 李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