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副主任王梦嫣带领青云研学社若干名同学,身着典雅汉服走进江苏省南京市龙尚村丰硕欢乐农场,开展“非遗游园会”活动。
据介绍,此次活动作为该团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重要一环,以非遗传承与农旅融合为核心,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探索高校学子服务乡村发展的新路径。
扎根乡土:搭建非遗与农旅融合新平台
龙尚村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近年来致力于发展农旅产业。青云研学社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与龙尚村“闲云宁趣”农旅项目达成深度合作,将非遗元素巧妙融入农旅场景,在丰硕欢乐农场构建起“高校实践+农场体验”的联动模式。
活动当天,农场入口处,身着汉服的同学们化身为“非遗体验官”,穿梭于农场各处。他们将课堂所学的市场营销、文化创意等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汉服场景营造到非遗手作设计,从活动流程策划到融媒内容创作,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设计,展现出青年学子的创新能力与实践精神。
王梦嫣表示,将非遗植入农旅场景,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能为龙尚村农旅品牌注入独特的文化内核,实现高校育人与乡村发展的双向赋能。这种合作模式打破了传统乡村旅游的固有模式,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图为投壶游戏区,同学们手持竹箭瞄准壶口,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张彧宁 供图
沉浸体验:解锁非遗文化传承新方式
在此次活动中,丰富多样的非遗体验项目成为一大亮点。投壶游戏区,同学们手持竹箭,屏气凝神,瞄准壶口奋力投掷。这种“动静结合”的体验设计,将原本静态展示的非遗项目转化为动态参与,让参与者能够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和感受非遗的魅力。
农场专门设置的龙尚村文化讲解环节同样精彩纷呈。工作人员从龙尚村的古早历史传说讲起,将村庄的发展变迁、独特的农耕技艺以及珍贵的非遗传承等娓娓道来。从传统农具的使用方法到古老的民间故事,从特色农作物的种植历史到非遗手工艺的制作工艺,同学们在沉浸式的讲解中,完成了对乡村文化的深度认知,进一步加深了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与理解。
香囊制作环节充满乐趣。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用工具碾碎艾草、冰片、白芷等传统香料。随后,大家将香料小心翼翼地装填进绣有各式精美纹样的布袋中,一针一线地缝制,制作出一个个独具特色的香囊。这些香囊不仅是精美的手工艺品,更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内涵。
多维传播:拓展乡村振兴宣传新渠道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龙尚村的农旅项目和非遗文化,青云研学社采用“线下体验+线上裂变”的立体传播策略。在农场内精心设置“闲云宁趣”主题打卡点,汉服同学与美丽的自然景观相映成趣,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拍照。参与者拍摄的打卡照片,不仅成为个性化的纪念,更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的分享,引导用户自发传播农旅品牌,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效应。
同学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分组拍摄制作非遗游园会短片。他们运用专业的拍摄设备和剪辑技术,从香囊制作的指尖技艺到投壶游戏的欢腾瞬间,从蔬菜采摘的田园乐趣到文化讲解的深度解读,多角度、全方位地记录农旅项目的亮点。这些充满青春视角的短视频,后期将通过热门社交平台定向推送,精准触达文旅爱好者、亲子家庭等目标客群。
同时,活动还同步发起相关话题,鼓励参与者分享自己的体验心得。一位参与活动的游客在社交媒体上留言称:“通过这次非遗游园会,我不仅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新活力。龙尚村的农旅项目值得推荐!”
图为同学们聆听工作人员讲解。张彧宁 供图
长效机制:青春智慧助力乡村振兴
此次“非遗游园会”作为青云研学社“三下乡”的重要实践成果,不仅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活动,更是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探索。未来,青云研学社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深化与龙尚村的合作,不断丰富合作内容和形式,打造“高校智力支撑-乡村资源转化-青年力量赋能”的乡村振兴长效机制。
据了解,双方计划在未来一年内开展多场主题活动,包括非遗文化展览、农耕体验课程、农产品直播带货等,进一步提升龙尚村农旅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研学社还将组织学生团队为龙尚村设计品牌标识、制定营销策略,帮助当地建立可持续的农旅发展模式。
“青年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王梦嫣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在服务乡村的过程中增长才干、贡献力量,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当非遗文化遇见田园风光,当青春创意碰撞传统农耕,一幅“以文塑旅、以旅兴农”的美丽画卷正在龙尚村徐徐展开。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青云研学社的青年学子们,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绽放光彩。(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许思雅贤 仲鲁阅 张彧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