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合肥大学合研星光志愿队赴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生态环境局开展为期7天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这支由材料与化工专业研究生组成的团队,首次将研究从实验室转向皖南山区的环境治理现场。
一线蹲点: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跨越
在业务股跟岗期间,队员们每天早晨8:30跟随监测人员出发,携带总重达23公斤的便携式监测设备,对县域内17个重点区域进行空气质量巡检。
在金沙镇某化工企业周边,团队记录到PM2.5瞬时值超标的12组数据,与企业在线监测系统存在15%的偏差。“这些差异正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材料与化工专业研究生刘金龙在调研笔记中写道。
图为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对地下水监测井复检。强玉婷 供图
扬溪镇水质监测站的技术革新令队员们印象深刻。面对山区水体普遍存在的铁离子干扰问题,监测站站长胡卫国展示了一本1987年启用的工作笔记,其中记录的“二苯碳酰二肼-硫酸亚铁铵联合消解法”已沿用多年。对比实验显示,这个改良方案使六价铬检测成本从每样次9.6元降至6.3元,年均节约试剂采购费用2.4万元。
“我们更了解这片山水。”胡站长指着监测站墙上的手绘流域图介绍,全县17个自动监测站中有6个需要特殊校准——龙川村站受农家乐洗碗水影响,伏岭镇站每逢采茶季会出现有机质峰值,而临溪站的数据波动往往与村民洗衣时间高度重合。
在瀛洲镇垃圾中转站,队员们发现了3台经改造的渗滤液处理设备。技术员将传统活性炭过滤层与竹炭包结合,吸附效率提升22%,年运行成本降低8万元。“竹炭是向本地篾匠学的,他们世代用竹炭防潮。”项目负责人介绍说。这种“土洋结合”的模式已被纳入2025年全县环保技改方案。
治理困境: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整理2024年信访台账时,团队发现徽杭古道景区投诉呈现鲜明对立:游客73%的投诉针对民宿油烟污染,而本地居民87%的反映集中在建筑垃圾清运。
更值得关注的是,龙川村某精品民宿投资300万元建设的污水处理系统,因村民认为处理水“晦气”而闲置,最终接入市政管网的比例不足30%。
“环保设施建成只是第一步。”县生态环境分局局长李强指出,该县近三年建设的42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中,有11处因“风水顾虑”遭村民抵制,7处因电费分摊问题间歇性停运。
法制股长周敏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某养殖场排污纠纷中,涉事双方是堂兄弟关系。环保专干章志强通过族谱确认亲属关系后,先用草药香囊中和现场异味,再以“祖坟下游不得排污”的宗族观念促成和解。“这类非正式治理手段,在山区纠纷调解中占比达65%。”周敏提供的内部数据显示。
图为志愿者完成当天工作的合影。褚俊雷 供图
人文启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在临溪村走访时,78岁的篾匠汪大爷给队员们上了生动一课。他坚持用柴油浸泡蔑条的传统防蛀工艺,当被问及环保问题时反诘:“你们实验室的环氧树脂埋地百年不腐,哪个更造孽?”这番对话促使团队启动《传统工艺环境风险评估》课题研究。
县生态环境分局总工程师章澄宇评价:“这些研究生不仅看到了数据,更读懂了数据背后的人。”据悉,合肥大学将与绩溪县共建“环境治理创新实践基地”,推动更多科研成果在基层转化。(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徐德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