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三下乡实践纪实 >> 正文

中南大学:田野播撒法治种,“湘”约普法促振兴

发稿时间:2025-07-03 14:0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为调研村规民约、法治建设,以及产业培育在乡村中的生动实践,探讨乡村现代化发展新模式、新路径,6月23日至27日,中南大学法学院“湘约传法·田行致理”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长沙市望城区及岳麓区等地的多个村镇,开展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聚焦“法治宣传、产业调研、乡村治理”三大主线,行程覆盖芷江华兴油业、曹家坪村、芷江四中、望城高塘岭中心小学、团山湖村、桐木村及白泉村等基层一线。队员们走进党群服务中心、田间地头、校园课堂、产业基地,通过深度访谈、问卷调查、普法讲座、产业调研等多种形式,零距离感知捕捉基层实情,记录乡村振兴的法治足迹与产业脉动,为基层治理注入青春智慧。

  法治甘霖润心田,护航成长筑根基

  芷江侗族自治县的校园里,法治之风正劲吹。在芷江侗族自治县第四中学与芷师中学,实践团普法组以鲜活真实案例为钥,为中学生叩开法律之门。

  “遭遇校园欺凌时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问题一出,芷江四中课堂瞬间沸腾。“及时求助老师家长!”“保留证据并报警!”……学生们争相高举手臂,稚嫩而坚定的回答声此起彼伏。

  普法组选取“邯郸初中生案”等警示案例,剖析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校园暴力法律后果等核心议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法条。

  在“法律快问快答”互动环节,文创礼品的激励点燃了学生们的学法热情,四名“普法小达人”脱颖而出。

图为团队成员在为孩子们进行普法授课。向明朗 供图

  在望城区高塘岭街道中心小学,普法课堂与“雷锋故里”的地域特色相结合。在三年级课堂上,团队采用《那年那兔那些事》动画片段巧妙串联起雷锋精神与宪法精神,将孩子们的关注点从雷锋的担当引导至公民的权利义务。

  课后,一名学生反馈道:“知法守法,就像雷锋叔叔教我们做好事一样重要!”

  六年级的普法课堂则聚焦校园暴力防护,围绕“正当防卫的尺度”“暴力行为界定”等专业知识,结合贴近的案例解析,使抽象的法理变得可触可感,为成长筑起法治“防护盾”。

  产业探链寻新机,共绘振兴新图景

  在芷江,调研团队走进华兴油业生产基地,实地查看了油茶籽经筛选、压榨、精炼到灌装的完整生产链条。

  企业负责人介绍,公司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村民的油茶籽,并创造了就业岗位,打造了“政府搭台、合作社组织、企业深加工销售”的三方协作模式。

  “三方合力,油茶产业才能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负责人强调。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调研芷江华兴油业有限公司。向明朗 供图

  而在芷江华耘虫白蜡公司,千年古艺焕发新生。从虫种繁育到蜡花采收,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法人杨骐声描绘道:“‘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增收,政府力推品牌化,白蜡产业必将成为富民强县的‘金色名片’。”

  在雷锋精神的起源地望城区团山湖村,文化IP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村党总支书记程府迎介绍,教育基地吸引人流,带动餐饮民宿产业兴起;无人机免费培训则为孩童打开了科技之窗。

  更令人称道的是创新共享模式——村民改造闲置房为民宿,村集体承担70%费用,收益五五分成。“程书记带头改造自家房,大伙儿才敢跟上!”一位民宿业主坦言。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与团山湖村程书记进行交流访谈。向明朗 供图

  规约无声化春风,基层善治有良方

  在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怀化多地以“软法之治”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罗旧镇曹家坪村依托网格化管理体系,将1909名村民编入14个责任网格,村民调解小组用“情”与“理”织就矛盾化解网;村务公开栏前,收支明细、项目进展清晰呈现,“大家的事情大家管”的自治理念在此化为生动实践。

  桐木村创新推出三字经版村规民约,“孝父母,爱兄弟,睦宗族,和邻里”等朗朗上口的箴言,如春风化雨般涵养乡风、凝聚民心。

  白泉村则充分利用“村头大喇叭+微信群”的特色治理模式,让村务通知、村规民约通过接地气的方式深入人心。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与桐木村村民进行交流访谈。向明朗 供图

  调研途中,实践团也直击基层治理痛点。团山湖村推行的积分制虽有效引导村民参与共建,然而河道环境卫生治理和环保意识提升仍待加强;桐木村征地补偿问题成为村民关注焦点,“征地三年,补偿款没影”的民生诉求引发强烈共鸣。调研团队深入众多村民家中,捕捉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真实诉求。

  正如一位调研成员在笔记中所写:“只有让积分制真正激发群众热情,让征地补偿款早日落实到位,才能让乡亲们对乡村振兴更有盼头。”这些来自基层一线的声音,为优化基层治理提供了新思路。(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向明朗 周腾思齐)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