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清晨,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贺堂村82岁老党员谢世超在门前等候着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红土青苗社会实践服务队。正逢党的生日,他要给青年学子们讲讲那些刻在骨头里的红色记忆。
入伍从军:雪地从军路上的信仰初萌
1964年3月刚过完年,还下着大雪,兰州军区炮兵第十五师到谢世超家乡接人参军。因为福建一带缺人,他就被接到福州军区二团。“当时生活环境非常艰苦,吃不饱饭,天天吃地瓜稀饭……”谢世超回忆道,他是在部队入的党。说到这,他拿家里的桶比划给实践队成员们看。
在部队里基本上是没有安稳生活的。岸炮营会放电影,有时谢世超会去观看。他常常刚坐下,敌人的炮弹就会打来,听见哨声,就又立刻跑步回去集合。
当被问及如何坚持下来时,谢世超目光坚毅。他坚信苦日子是一时的,好日子一定会到来。“既然来当兵,再苦也要忍。对面是敌人,如果不忍耐就会被打败。”
图为老党员谢世超。谢晶晶 供图
军旅淬炼:练技磨掌中的信仰
1964年后期,谢世超从炮兵班被调到电话班。恰逢队伍举行大比武,爬电杆是电话班里的考核科目之一。谢世超需要用绳子套住两个脚爬上电话杆。这不仅有高度要求,还有速度要求。只要达不到要求就需要天天练,就算绳子磨得手脚肿了也不停。
过程总是坎坷的。很多次练到傍晚还没达标,谢世超实在撑不住坐在地上,看到布满血泡的双手,又想想入伍时“要保家卫国”的决心,于是咬着牙站起来继续训练。那段时间他总想:“也许下一次就达标了。”
失败也为谢世超积累了许多经验。他边说边展示爬杆的姿势,满脸自豪地说:“虽然苦,但我坚持下来了。64到68年,我连续获得了五年的‘五好战士’称号。第三年组织让我当班长,我带的班也连续三年获得了‘四好班级’称号。”
入党铭志:“第二次生命”的信仰坚守
谢世超于1965年3月31日入党。许多事他已经淡忘,但这个日子却记忆犹新。提起入党,谢世超神情庄重地说:“选择共产党就是最正确的选择,因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自幼接触过战争的谢世超,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前途,于他而言,入党就是第二次生命。
这份刻入生命的信仰,不仅印在他的记忆里,更被他妥帖地珍藏在岁月的褶皱中。谢世超激动地来到书桌前,从抽屉里拿出跟随他几十年的物品,与成员们共同翻看那些承载着岁月印记的老物件。不论是“光荣在党50年”的纪念章,还是堆满书桌的荣誉证书,都是组织对谢世超的肯定。
图为谢世超向团队成员介绍荣誉证书。谢晶晶 供图
“多亏了党的培养,我才从无知青年成长为干部。虽然现在离开了部队,但只要党有任务需要我,我都非常愿意参加!”谢世超用微微颤抖的手,边摩挲着桌上的老物品边谈起。他总认为自己老了,很多事情都记不住,但他仍然能将那段历史讲得慷慨激昂,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党事业的无比热爱。
薪火相传:嘱托声下的信仰接力
这份在岁月中愈发厚重的信仰,需要在年轻一代心中延续。谢世超认为,青年生长在这个时代,是非常幸福的事情,因此一定要好好读书,文化是做任何事的基础。这是对团队成员的叮嘱,更是对全体青年的叮嘱。
临别时,他紧紧抓住队员们的手,反复念叨着:“真开心你们能来看我!”他提起去年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师生的到访,并热情欢迎团队成员下次再来。
图为谢世超整理摆放荣誉勋章和证书。谢晶晶 供图
暮色中的贺堂村炊烟袅袅,谢世超站在门口挥手的身影逐渐缩小。但他讲述的故事已在青年心中生根:当82岁的手掌与20岁的手掌相握,当“好好读书”的叮嘱遇上“强国有我”的誓言,穿越时空的信仰火炬,正以最质朴的方式完成交接。这场跨越半世纪的对话,将成为新时代青年前行路上温热的坐标。(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金倬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