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三下乡实践纪实 >> 正文

湖北医药学院师生探秘百年榨油坊 解码非遗技艺与医学健康的共生密码

发稿时间:2025-07-07 16:3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近日,湖北医药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寻脉非遗”实践队走进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郭氏榨油坊,围绕“非遗技艺传承与医学健康价值挖掘”主题开展实地调研。

  活动通过非遗技艺溯源、古法工艺体验、跨学科研讨等形式,推动传统榨油技艺与现代医学的创新结合,为非遗传承注入新动能。

图为队长唐上懿、老师潘威霖与郭氏榨油坊匠人交流。张思涵 供图

  百年非遗技艺中的医学智慧:从传统工艺到科学验证

  郭氏榨油坊始建于1892年,至今已传承六代,2018年被列入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践队首站探访榨油坊历史陈列区,市级非遗传承人郭方清指着墙上的老照片介绍:“祖辈传下‘三不原则’——不添加化学防腐剂、不高温破坏营养、不省略传统工序,这是百年工艺的核心。”

  在传统工艺展示区,一套完整的木质榨油器械吸引了队员注意。据介绍,郭氏榨油采用冷榨工艺,在35℃恒温环境下通过石碾研磨芝麻。“我们利用芝麻中天然维生素E的抗氧化特性,冷榨后能保留90%以上的不饱和脂肪酸。”郭方清展示的第三方检测报告显示,郭氏香油中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2.7%,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该类成分可降低血液胆固醇、调节血脂代谢。

  “传统工艺里藏着朴素的医学逻辑。”实践队指导老师潘威霖表示,团队将结合医学专业知识,对冷榨工艺的营养保留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比如低温处理对芝麻中多酚类抗氧化物质的影响,这可能为功能性油脂的开发提供依据。”

图为郭氏榨油坊获省级证书。张思涵 供图

  沉浸式体验古法榨油:石碾木榨间的匠心传承

  在实践操作环节,老匠人郭传武演示了古法榨油的核心流程。他先将精选芝麻均匀铺于石碾盘,推动木柄使百斤石碾缓缓转动,“研磨时要听芝麻碎裂声,过轻则油脂释放不足,过重会产生有害物质。”随后,芝麻经蒸锅蒸制、铁锅翻炒,进入关键的压榨环节——匠人借助杠杆原理推动300斤重的枣木榨杆,金黄的芝麻油顺着檀木槽流入容器,整个过程耗时近4小时。

  队员们分组体验时,曾因蒸炒火候控制不当导致芝麻焦糊。郭传武现场纠正:“蒸炒讲究‘三起三落’,每次翻炒间隔90秒,全凭手感和经验。”经过反复练习,队员黄睿琛成功完成榨油流程:“当看到油液流出时,才明白每道工序的精准度都关乎品质,这就是匠人精神的体现。”

  据了解,郭氏榨油共有选料、清洗、炒籽、碾粉、蒸坯、包饼、压榨、过滤等12道工序,至今仍保留手工操作。“机器榨油每天可产千斤,但古法工艺坚持低速研磨,正是为了避免高温破坏营养。”郭传武的话让队员们对传统工艺的科学性有了新认知。

图为队员黄睿琛体验榨油。张思涵 供图

  跨界合作破局传承困境:医学赋能非遗创新发展

  在座谈环节,郭氏家族代表坦言传承难题:“年轻一代多选择快节奏职业,传统工艺产量低、周期长,市场竞争力有限。”实践队结合专业所长提出建议:“可开发‘医学+非遗’跨界产品,比如针对高血脂人群的功能性香油,并通过短视频科普冷榨工艺的健康价值。”

  “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保留,更要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实践队队长唐上懿介绍,团队后续将通过“线上科普+线下体验”模式,在校园和社区开展“非遗中的医学”主题活动,让更多人认识传统工艺的科学价值。

  此次活动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思路——当百年榨油工艺遇上现代医学,传统智慧在科学解读中焕发新生,也为非遗产业化探索出“技艺保护-价值挖掘-应用创新”的可持续路径。(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王依涵 潘威霖)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