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三下乡

首页 >> 三下乡实践纪实 >> 正文

武汉纺织大学师生探寻湘西苗绣传承路 看非遗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发稿时间:2025-07-07 17:53: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6月24日,武汉纺织大学“苗韵今风”暑期社会实践队10名队员在服装学院团委学生会指导老师周曦的带领下,奔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镇中黄村蝴蝶寨,开展以“探寻苗绣密码,助力非遗振兴”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通过苗绣技艺调研、非遗传承人专访等形式,深度挖掘苗族传统文化内涵,旨在为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图为湘西苗绣工坊。王艺璇 供图

  深耕苗绣十余载,解码千年文化根脉

  “从2009年辞掉工作扎根湘西,我们始终在做两件事——传承苗绣,深挖苗族文化。”在中黄村蝴蝶寨,非遗传承人易华向实践团队讲述了她与湘西的不解之缘。

  十余年间,她带领团队不仅专注苗绣技艺的活态传承,更系统梳理了湘西苗族的文化谱系:从母亲河洽比河、圣山吕洞山的地理印记,到蚩尤部落发明冶炼术的历史荣光;从“禾苗民族”的族名由来,到以“苗族古歌”“苗绣”为代表的“无字史书”。

  她特别提到,苗族迁徙史堪称一部悲壮的文化史诗:自炎帝黄帝时期起,苗族先民从黄河之滨历经数次南迁,直至扎根武陵山区。为记录迁徙轨迹,苗族人将家园图景、图腾符号绣入衣袂,让苗绣成为穿在身上的历史。

  而在蝴蝶寨,“蝴蝶”象征苗族文化中的“母亲”,村口的枫树则承载着“祖先庇佑”的信仰——迁徙途中,苗族人以树苗存活与否判断定居地,枫树由此成为村寨的精神标识。

  政企民协同发力,探索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新模式

  2023年底,应吉首市政府邀请,易华团队入驻中黄村,以“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乡村振兴。这个保留少数民族传统风貌的村寨,在其规划下焕发出新活力。

  团队采用全链条产业融合模式,租用农田发展特色种植,直采村民食材开设乡村餐馆,将闲置民房改造为苗绣展厅与游客体验空间,盘活“农旅融合”资源。

  除此之外,他们积极激活当地人才力量,团队核心成员多为湘西本地人,虽未接受高等教育,却以对本土文化的赤诚之心成为传承主力。“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易华感慨道。

图片为苗绣作品展示。王艺璇 供图

  接轨国际品牌拓市场,一针一线绣出致富路

  2019年,易华团队与国际品牌“优衣库”达成合作,3个月内需供应10万枚苗绣绣片。为保障品质,团队在村内设立培训基地,统一技艺标准,但初期因绣娘们缺乏经验,100片绣片仅40片合格。面对困境,易华当场照价回收全部绣片,亲手剪掉不合格品。

  她说:“我剪掉的是不合格的绣片,不合格的绣片我们不使用,但是我们照价回收。大家要有信心,一片绣不好就绣两片,两片绣不好就绣三片、四片!因为我们的手工苗绣基地,是‘山谷居民’与大家的长期合作,我们一起去做好苗绣的保护与传承!”

  易华老师的团队不将就品质,也绝不辜负手艺人。这番举动既坚守了非遗匠心,更点燃了绣娘们的信心。此后,绣娘们积极提升技艺,订单量持续增长,苗绣产业不仅拓宽了村民就业渠道,更让传统技艺在现代市场中找到坐标。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易华老师。王艺璇 供图

  实践期间,队员们通过现场采访、影像记录,将易华团队的创新实践制作成专题视频。

  面对大学生群体如何参与非遗传承的提问,易华充满期待:“年轻人的创新思维和传播能力,正是苗绣焕发新生的关键。除了学习技法,更希望你们用鲜活创意为苗绣赋予现代表达,让这份跨越五千年的文化瑰宝,在世界舞台绽放光芒。”她将苗绣比作“深山里的灵气少女”,坚信在年轻人手中,它将拥有无限可能。

图为实践队员与易华合影。王艺璇 供图

  面对“手工苗绣如何融入工业化浪潮”的提问,易华指出,非遗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是时代必然。“如今我们使用的绣线,很多已通过机械化生产,这说明非遗在发展中必然产生适应性变化。”

  她强调,苗绣传承需坚持“双线并行”:一方面,坚守传统工艺,保留图案、针法等核心技艺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响应“非遗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号召,突破固有思维,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这场对话不仅是一次文化的深度挖掘,更架起了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桥梁。实践队员表示,将通过影像记录、新媒体传播等方式,让更多人听见苗绣的故事,看到非遗技艺与现代产业结合的无限可能。(记者 蒋宇骏 通讯员 王诗懿)

责任编辑:李华锡